这种模式如果放大到国家层面来看,有点像西方所谓的“重商主义”,即认为国家财富的累积体现为赚了国外多少贵金属货币。但是,西方各国的情况与大明不同,重商主义在他们那儿有严重的后果——重货币而轻实物往往会导致国内物价失控,然后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最终反过来遏制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大明不同。大明乃至中国古代很多时期,往往都受困于一件事:生产力杠杠的,但是货币严重不足,确切的说是重金属货币严重不足。而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尤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而言,非常、非常、非常有害。
货币不足带来的问题可不仅仅是交易不便,尤其是大规模、高价值交易很难完成这一点。货币不足会导致货币价值持续上升而百姓购买力不断下降,进而降低经济活力——举个例子,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有钱人很喜欢把银子、铜钱埋起来?除了“没有优秀的投资标的”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这些“钱”就算放着也会越来越“值钱”,那你有多的钱当然就放着了,反正有得赚啊。
钱都被埋起来了,民间交易就更困难,贵金属货币价值又进一步升高,民间经济活力就越差,恶性循环停不下来了。而对于朝廷来说,这里的问题还要更严重。
为何中国古代的税收往往以实物为主?明明实物税收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比如你征收一百万石粮食送到京师,光是运输途中就要折损好几成。可是历代朝廷难道都是傻子,看不到这一点吗?他们当然看得到,只是没办法在内部解决,因为中国的贵金属产量相较于实际生产力而言压根就不够啊,你内部怎么解决?点石成金吗?
海贸为何重要?大明的商品生产力太强但贵金属不足,而海贸就是把商品交换出去,去和海外那些生产力低下但是贵金属富余的地方做交易,把贵金属换回来,使得大明国内的经济达成“钱与货”之间的平衡。
这一平衡达成之后,只要高务实控制好力度,让国内处于极轻微的通货膨胀状态,埋银子和铜钱的人就会发现,现在埋钱不划算了,一百两银子埋一年就会亏1-2两,那怎么能行呢?必须把钱挖出来投入有赚头的行当!
于是,他们多半就会加入高务实创造的经济正循环体系之中,要么引进玉米番薯耐旱水稻提高产能,要么去搞京华的手工业配套生产,或者加入商业洪流去促进商品流通——管他怎样,反正都符合高务实的期望。
所以说,海贸确实是为了赚“钱”,但根子却不在于“钱”,而在于用这些“钱”来达成中国内部的经济平衡。高务实前世时看到过无数搞海贸的,却没看到几个点出问题关键的。现在,他自己实践了。
正因为这是一套整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变更,不是仅仅搞点银子回来那么简单,所以他才会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来铺垫和逐步推进。好在,目前看来一切顺利。
其三,军事强化:万历朝通过京营改制,一定程度上改革了军制,在京营即“中央军”层面强化军队的训练和管理,使得大明朝廷直属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巩固皇权的同时也让政局更加稳定。
前期,禁卫军这支精锐部队的建立,不仅提升了京畿附近的防御能力,同样也提高了对外威慑力和实际作战能力,这从灭元之战就能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