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问他们三人,当今天下,论领兵作战、驾驭下属、治理民政的综合能力,他们还见过谁比朱元璋更强吗?
我这一问,三人都是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他们三个都是聪明人,我这一问,也就是给他们传达了很明确的意思,此“朱”就是彼“珠”嘛!
借着酒劲儿,朱同这小子又补了一句,那这“明”字又作何解呢?
我抿了一口酒,看了看朱升老爷子和刘伯温。只见二人还是直愣愣地看着我,在等我的答案呢!
我笑着道:“二位吴国公府上的高参,你们敢不敢赌一把,去怂恿朱元璋称帝呢?这国号就定为大明怎么样?”
嘿嘿!我这话一出,他们三人都是为之变色。
朱老爷子首先说道:“当初我可是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而且吴国公大人对这个方针也是十分满意。这两年来,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方针来行事。此时,我忽然改口劝他称帝,似乎是自相矛盾呀!”
我点了点头,这劝朱元璋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明”的意见还真不能由朱升老爷子提出来。我便转头瞧了瞧刘伯温。
刘伯温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当初在应天之战未开打之前,我都敢说那番议和之人都该杀的话,这话我没什么不敢说的。只是,只是”
我见刘伯温欲言又止的样子,便追问道:“只是什么?今天在场的都不是外人,刘大哥有话但讲无妨。”
刘伯温告诉我们,他是有两个担心。
这其一,他如果说出劝朱元璋称帝之言,这就与朱老爷子先前提出的九字方针相违背。他怕朱升老爷子多心,认为这是在针对他。或者说他有取代朱老爷子成为朱元璋身边第一谋士之位的嫌疑。
这其二,朱元璋既然十分信赖朱升老爷子提出的九字方针,并且这两年都是按照这个方针来行事。现在劝他称帝,估计收效甚微,很难得到他的同意。
我笑着告诉刘伯温,这第一点他是多虑了。朱老爷子是我岳父,而且今天我是当着他的面说出这话,自然就不会因为刘伯温的劝进之言对他有看法了。
我说完这话,朱升老爷子也是冲刘伯温点点头,表示支持我的说法。同时,朱升老爷子也表示,吴国公大人迟早是要称王的,他那个九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