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历史穿越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27章 老皇帝隐藏得最深的一面:终极伪装

第427章 老皇帝隐藏得最深的一面:终极伪装(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扬州还是一个府,因为扬州太大了,没法变成一个市,人口也支撑不起来。

失去运河之后的扬州,迅速衰落,到现在扬州府仅有四千万人口,曾经辉煌数百年的京唐大运河,如今只是一个旅游景观。

扬州的辉煌直接腰斩。

不过,朝廷给了扬州大批福利政策,将扬州建设成工业城市,铁路城市,并在扬州成立很多轻工业工厂,扶持扬州。

这也是扬州府还能维持四千万人口的原因。

但扬州被吸得也吐血。

巅峰时期,扬州府人口超过六千万,但都被吸走了,朝廷只维持苏州不被吸死,维持不了常州和扬州,他俩最倒霉,距离三市最近,被吸得最厉害。

见常州人口回流,扬州府的优势比常州更大。

常州府就是一个城市。

扬州府可不是呀,有很多城市,南通、泰州、高邮、江都全是大城市,人口都在千万左右。

因为扬州府被四个城市瓜分了。

扬州府却可以随便腰斩一个城市的房价,比如把南通房价打下来,吸引上海人来南通居住,看看上海还怎么吸我扬州府的人口。

果然。

南通房价下降,顿时吸引了很多上海有钱人来南通投资买房,打算以后来南通养老。

南通,是南通州的意思,太宗皇帝迁都后,仿照南京的城市命名的通州,所有北通州和南通州。

崇明岛距离南通更近。

江都距离南京最近,江都房价打不下来,这里是扬州府府治,但附近的县级市可以打下来呀。

吸南京人去江北买房。

这两年,常州和扬州府都出现了人口逆流的现象。

尤其是这些地方的卷民,来到这两座悠闲轻松的城市之后,都不想走了,三大城市太卷了。

天下第一富,上海;第二富,南京;第三富,杭州。

三大富市,卷得可怕。

朱厚巡幸南京。

他是继景泰帝之后,皇族第三位入住紫禁城的,前两位是朱佑和朱佑。

不过朱佑只在紫禁城里住一日,便离开了。

朱厚是要多住几日的。

作为大明曾经的都城,现在的南京,总人口达到5600万。

其实,从经济角度看,南京地理位置不算优秀,和上海、杭州、宁波没法比。

但是,他的政治意义,仅次于北京。

景泰六十五年,朝廷想改南京为天京,因为大明占据百越之地后,南京不算南方了呀,算中部地区。

再叫南京,就显得不合适了。

改为天京,更加符合南京的定位。

作为南方的绝对政治中心,北京有的一切,南京都有,经济方面更别说了,朝廷对南京倾斜的政治资源,要比上海还要多。

不然论核心竞争力,南京是比不过上海的。

现在的南京,仍是天下第二富裕的地方,经济总量,天下第二,也是一座超级国际大都市。

南京城并没有扩大到了极致,因为应天府太大了,吞不进去的。

景泰朝的应天府,吞并了几个直隶州,总人口在七千万以上,常住人口约莫在八千万左右。

传统江南,是包括安徽的。

可和上海、南京、杭州比起来,安徽就差得远了。

甚至,安徽是被吸的那个。

景泰五十年,人口调查时,安徽户籍人口7800万,景泰六十年人口调查时,安徽户籍人口还是7800万。

作为地处江南,人口没有破亿的省份,实在令人意想不到。

可去江浙去做人口调查,就会发现,南京就有很多安徽人,上海安徽人最多。

难怪户籍人口没涨呢,这是跑了呀。

根据民间统计,安徽人口应该在1.2亿左右,有近五千万人,进入江浙打工,并且移了户籍,不回来了。

安徽布政使曾上疏中枢,要求禁止安徽人外出打工,再打工下去,安徽就没人了。

并提出,要么就把安徽并入应天府,安徽要撤省进入南直隶。

安徽巡按使甚至说要恢复南直隶,这样资源能平衡。

也不怪安徽生气。

好资源都被江浙吸走了,连江苏都差一点,安徽就别说了,明明人口过亿的,愣是变成了七千万,还年年净流出,换谁谁不疯啊。

江西更生气,安徽起码还占着长江的优势,能保住些许人口呢,我们江西最倒霉,户籍人口从1.1亿,被吸走了六千万人,现在江西就剩下五千万人了,让我们江西怎么活?

同为江南,凭啥我们江西成这样了?

那西南、西北更疯了。

整个北方更有话说。

江南人口虹吸能力太可怕了,三市这样规模的人口,绝对是朝廷在有意限制,一旦放开限制的话,三市人口分分钟上亿,最后能容纳十亿人,北方估计彻底没人了。

朱厚在南京紫禁城里写游记。

北面的朱见漭,则在头疼。

渤海湾填海工程并不顺利,主要是人工费又涨了,中枢要追加投资,工部正在重新做预算,预计超出十几个亿。

在贵州挖山也不顺利,遇见了几次事故,当地人说挖山不吉利,反对朝廷挖山。

都是深化改革闹的。

朱见漭清楚,贵州挖山就不说了,大明填海经验丰富,何况现在还有发电厂,用电力填海,不比以前用铁锹铲更快?

最近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冶军械厂爆炸,炸死了一千多个工匠,此事震动天下。

朝廷派阁臣亲自去主持办案。

朱见漭心情不好就出去骑马。

最近很多事情都草草收尾,因为提出改革的口号,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军械厂大爆炸,就是明例。

这些年朝廷造军械也没出过事,刚提出改革就爆炸,这是对他朱见漭的挑衅。

你能打仗又如何,没有了军械,你再厉害也无处施展。

大明前路漫漫。

朱见漭在骑马的时候也不知该随波逐流,还是迎难而上。

而这个时候,朱佑正在和李东阳谈话。

“次辅,您对改革怎么看?”

朱佑问询道:“孤只是问一问,没有一定要改的意思,而是想问问您对大明的局势怎么看?”

李东阳也想看看太孙的想法。

他略微沉吟道:“今日的大明,和以前的大明不一样了,这是一个繁荣富强,且民智民风大开的时代。”

“老臣也看不透前方的路,以前的大明,千年如一日,吃喝拉撒而已。”

“现在的大明,日行千里,发展极速,谁也看不懂未来会发生什么。”

李东阳道:“国外无外患,国内一片祥和,堪称最好的时代了。”

“可花无百日红啊。”

“太子殿下想让一朵花常年盛开,这是不可能的。”

“陛下曾经构想过,未来,大明靠吸血藩国来维持自己的繁荣,可延续三百年以上的盛世。”

“可这在古代闻所未闻,秦楚之强尚且有衰落的一天,汉唐之伟大,不也走向了灭亡嘛。”

“反正老夫觉得不可能。”

“太子殿下是受陛下的影响,想为大明延续盛世三十年,就想到了改革。”

“可这改革呀,动的是所有人的命根子啊。”

“当时老臣就说,老臣宁愿死,也不敢改革,是不敢啊。”

李东阳看着朱佑,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殿下,哪有什么三百年盛世呀,大明能有这五十年盛世,就足以延续三百年国祚了,该知足了。”

两汉才四百年,大明也有四百年国祚,还怎么样?

朱佑并没生气:“次辅,孤知道皇祖父和父亲的想法,满朝公卿也是为大明盛世建功立业之人,这点孤心中有数。”

“除了改革之外,还有为大明延续盛世之法吗?”

李东阳看朱佑秉政。

这是一个文治武功的全才,别人也许看不到朱佑的打仗能力,但他看人是不会错的。

朱佑做事一板一眼,有条不紊,治政天赋不说多高,却是个合格的皇帝。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