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去给她帮工,好心好意给她帮忙,她还能翻脸吗?”
“那八块钱咱也不用花了,我找到杨槐花的饭店,好家伙,他在京城最热闹的秀水街开了饭店,还雇了两个帮工,每天不知道赚多少钱呢!”
“.”
至于帮工?杨槐花哪里敢让他们帮工,帮了工,你岂不是要给他们工钱?
但是解决了食宿这两大问题的贾家人,舒舒服服的在京城过日子,哪里还有回老家的心思?
不种地不干活,吃喝不愁,这日子对于八十年代初的农村人来说,很有诱惑力的。
讲理?拳头大就是理。
但是接下来的三件事,却让他们改变了主意,彻底的赖在了京城。
贾家老太:“我也不走了,就这日子,天天吃馒头也比在老家强,八块钱天天吃馒头还有剩嘞!”
因为李悦接了田洪山的盘子,掌管着京城周边的销售渠道,需要跟周围渠道上的人及时联系,所以在政策宽松之后,靳鹏就给中关村的家安上了电话。
贾家老头:“诶也,我这老寒腿可找着救星了,不走了,说啥也不走了。”
可贾家人以前没住过暖气房啊!在老家那破宅子里,就一个炉子还时不时的灭火。
贾家的四五口子熄火之后,也就没再提找工作的事儿,甚至害怕之余,还真的起了回老家的心思。
贾家的四五口子一下子就熄火了,这娘家人多势众,媳妇儿说话就是硬气,也就是李悦现在格局跟以前不一样了,要不然打个稀里哗啦,最后还是实力说话。
这上了年纪的人,大冬天的有暖气和没暖气,那舒适程度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十一月中旬降温到了零下,那李悦肯定要生火取暖,他在皂君庙住了这两年,早就习惯了住暖气房。
上瘾了,全都上瘾了。
“乖乖,老贾你们家都有电话哩?”
“那是,我儿子是中选部的干部,我们现在住着暖气房,天天下馆子.记得明天把老锹把喊过来,我得跟他唠两句,几天不见怪想他的”
后世那么多所谓的“奢侈品”之所以被人追捧,不就是拥有着一个“显摆”属性吗?
这老贾一家人突然找到了可以获取情绪价值的方法,一发而不可收拾,你打完了我打,你今天喊张三,我明天喊李四,大家不要抢,轮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