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三次机遇加在一起,也许就是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可生活没有如果,错过便是永远错过了。
1989年,海天结识了一位著名的蒙古族作家,他不仅是《民族团结》杂志社的负责人之一,还是《中国民族报》筹备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两人在一次重大采访活动中相识,相谈甚欢,很快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年4月的一天,这位领导突然致电海天,表示等报社的“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正式批准后,将商调海天前往BJ,负责该报社总编室的工作。
这个消息对于海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他深知这次机会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进入这家中央级大报,意味着他将从地方媒体走向全国舞台,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大事。
然而,世事难料,这位老总因为不便公开的原因而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于是海天前往京都工作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转眼间到了1990年3月,当时海天作为新建立的地级市的机关报《江山日报》报社的主要筹建人,市编委批复了报社的三定方案后,组织已经找海天谈过话,准备让他去主持报社的工作。
原本这应该是他实现理想的绝佳契机,可谁能想到,因为家属的阻挠,海天再次与官媒失之交臂。
而第三次则发生在1992年。海天在工作中认识了中南日报社记者部的正副主任,决定调动海天去他们那里工作。就在人事考察的关键时刻,组织却却突然派遣他到乡镇挂职锻炼,切断了他与中南日报的工作联系。只留给他一场空欢喜。
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一次次地给海天带来了从事文字专业的希望,但每次都毫不留情地将这希望揉碎,把他拉回到行政的道路上,让他勉为其难地在这条充满曲折和坎坷的从政之路上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