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怎么回来了啊?”
“嗯,是啊,我爸让我回来看看老屋怎么样了。”
“没问题的,大伯的房子我天天去看。”
兄弟两本就熟络,半年不见不落生分。
翁村的口音并不是白话,当然也不是普通话,算是另一种语系,裴清是从小听着听着就学会了,但说还是说不了那么顺溜的,听起来有点奇奇怪怪。
所以他还是用白话跟堂哥交流。
看完老屋的装修,裴清等下还要去二叔家吃午饭,是老爸说的,吃过午饭后,等到下午再回阳县。
在翁村,除却连通外界的主干道,有很多支路都是邻里集资修起来的,也就是俗称家门前的水泥路,其中有来自政府的补贴,但并不是全额。
所以,在翁村里,对于哪条哪条路,还真可以说它是哪家修的。
就比如裴清家的老屋门前的那段路,往两侧延申几百米,一直到主路前的岔口,政府补贴之后,剩下的口子基本都是由裴清家里填上的。
差不多一公里的路,裴清老爸自掏腰包拿出二十多万,剩下的一点点交给邻里的其他村民,也算是大家共同出力了。
坐着堂哥的电瓶车,裴清到自家正在施工的老屋那儿转了两圈,感觉没啥大问题,整体已经修建好,高三层的小洋楼,要说成是小别野...似乎也可以?
因为老爸的想法是留出一块院子,所以新修的房屋便往后挪了一大截,由于是全部推倒重建,于是这其中的操作空间很大,很多想法都有实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