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望海城和发展
非洲:望海城和发展
望海城,一座传奇的城市,自从龙武十二年,也就是西历一八五二年建成以来,这座城市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改建。
之所以要用改建来形容,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望海城当初实在太破旧了。
用破旧可能都不算合适,更应该用“穷困”,最初的望海城,就是一座建立在土堆上的城市。
地基是土,上层建筑还是土,除了黄土,还是黄土,如果不是后来往城内移栽了不少当地的热带植被,没准当时就有人要坚持不下去了。
毕竟当时那个时候愿意移民到海州岛的,大多数是来自兰芳南洋这种风景秀丽的地方,一下子让他们来到酷似西北的望海城,很多人是会水土不服的。
而望海城的改变也很快,基本到了里,描写了大量汤公深入一线,不顾“劝阻”,视察损害炼钢炉,关心受伤人员的消息。
甚至那些和当地官僚握手的照片,都被描绘成了“监察百官”,“友善亲和”。
至于最后的“特制食堂饭”,则用一句“虽尧舜不过如此”来概括。
而这种事,在汤霖望当上海东公,建府开国后,十分常见。
甚至到了现在,谁要是在海东国说汤公,汤霖望的坏话,那都是一种“找打”的行为,不是官差找那人麻烦,而是当地百姓找那人麻烦。
毕竟,那可是汤公啊,爱民如子的海东公啊!!
………
“启禀汤公,去岁我国,岁入两千零五十二万华元,共支出一千九百零三十万华元,结余一百二十二华元……”
“今年上半年,引进汉国制铁,制糖,机器制造技术,乃至扩建原有厂房,总计花费超千万华元,而下半年,我军还要进行一次武器换代……”
“内务府开支目前还算平稳,每年可以盈余超百万华元……”
“汤府下属产业,除去去年的那些传统企业外,今年新增制烟,制皮等原材料加工企业……”
“我军已经完成了初步整编,距离完全整编,目前还差武器和训练……”
不大的海东公府外堂会客厅内,一个接一个的海东国内外官员,不断的给坐在“师爷椅”上的汤公,汤霖望,汇报着看来起都很重要,但是很多都是“表面”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大多数和两件事有关,一个是财,一个军。
截止到目前为止,整个海东国,总共下辖三万陆军,六千海军,如果再加上轮替,乃至服务人员,直接参与军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四万。
而这对于海东国二百多万人口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尤其是在如今海东国移民放缓的情况,这种在和平时期,保持如此多大军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了海东国上下的“排斥”。
所以从去年底开始,包括汤霖望在内的海东国高层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削军”。
而要想在减少军队人数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原有的战斗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整个海东国的武器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更新换代”。
要知道,虽然这些年,海东国拿了汉国很多好处,但由于发展的需要,大多数都集中在内部发展所需要的工业上,至于所谓的“护国军”,更是成为了一个隐形角色。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美洲之战后,汉国对世界各国的威慑力。
靠着这种“不怒自威”的威慑,类似海东国这样的附属国,度过了长达几年的“安逸期”,甚至哪怕到了现在,在很多海域划分上,占据主动优势的葡萄牙殖民者,之所以愿意让步,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大汉帝国内部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让他们相信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