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望海与包金陵
非洲:望海与包金陵
海风浪荡,在这座东非名城的周边掀起了一阵几人高的浪花,让这座用蓝色作为主色调的城市,瞬间出现了一种如画的感觉。
望海城的海港其实更加类似兰芳,而非近在咫尺的“开普敦”,整个望海城,人口超过五十万,是名副其实的东非巨城,在如今的非洲,甚至可以和英属开普顿的六十三万人口掰掰手腕。
【因为时空变化,加上英国的新移民法,类似南非这样适宜人类生存的殖民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的一个晚于开普敦近百年的城市,望海城之所以能够增长到五十万这个人口规模,离不开海东公国公爵,海东公汤霖望的大力支持,以及合理的移民战略。
按照海东公国早期的移民战略,其实就是挖兰芳的墙角,因为早期挖的还不大,一次千八百人,且一次跨越的时间足够长,所以对于兰芳来说,还不算能够注意到,就算注意到,也最多把对方当成一个小虾米处理,毫不在意。
只不过在海东加入汉国后,利用藩国的身份,吸纳移民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到了一种对于兰芳来说,近乎挑衅的情况。
而这自然也就掀起了所谓的“海兰大战”,说是大战,其实也只是一种媒体上的骂战,你骂我“过分”,我骂你“强横霸道”,你骂我“无耻”,我就骂你“专权野蛮”,反正就是不给对方任何在语言,在舆论上占据上风的机会,而作为权力的中心,汉国自然是双方活动的主战场。
最疯狂的时候,基本上每個月,甚至是每一天,都能够看到对方在报纸上的各种骂战,让本土公民,的火车票,包金陵嘴里嘟囔一句“真像”,便径直朝站台上开往首都望海城的列车走去。
可能是气候和地理的缘故,所以汽车铁路的外壳通向于用绿色,只不这个绿色比一般的绿色要更深罢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要穿过一片特意在路上保留下来的森林。
刚刚上车的包金陵看着有些拥挤的过道,小心翼翼的背着他那个证明自己的背包,跨越了一条又一条味道不怎么好闻的腿,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靠窗位置。
可能是为了安全,也可能是汉国铁路的规定,靠窗位置位置,还卡着一根破窗锤,就是为了关键时刻,破窗逃离,活下来。
看着不断上车,大包小包的旅客,包金陵仔细看了一下他们的穿着,随后便倒头睡。
而在窗外,大片农田正在不断的驶过,此时正是二季度稻米成熟的季节,农田里到处都是拿着本地生产,廉价手扶收割机的农民。
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农民的相貌多数都是和码头上土著工人一样的外貌肤色的当地土著。
而这也算是海东国的一个特色,相比于汉国国内的“用完就扔”,美其名曰给土著保留“工作机会”,让他们也有机会参与到海州岛的贡献当中来。
以保护他们作为“合法公民”的合法责任。
至于他们是否能从合法中得到合法的权益,那就要看看,他们属于什么地位了!!
毕竟,做人和做狗都是一样的,有的看门,有的被打扮的漂漂亮亮抱在怀里,锦衣玉食,柔声细语,看起来都是狗,实际差距比天还大。
处于海东社会上层的狗,算是汤霖望豢养的报声器,专门负责敲敲打打,在土著中宣扬“汤公”的光辉事迹,然后告诉大家,好好跟着汤公,以后“总”有出头的一天。
至于那些下面的,那自然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毕竟土著用起来,有时候可比华人好用多了。
至于所谓的合法身份,其实更多是安慰,毕竟要是一味道把他们当奴隶使用,早晚会出事的。
作为“仁义之君”的汤师爷,甚至给他们制定了所谓的三年审核,九年待批的上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