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岁的廖莉娅淳朴善良,一头褐色的短发。从她的大脸盘儿上能看出她心里所想的一切。她和保尔一见如故,连家里不宜为人知的事也讲了出来。从她那儿,保尔知道老头儿在家不给别人自由,专制霸道,气量小,见识短,爱吹毛求疵,常在家制造紧张空气。因此妻子和女儿对他都十分厌恶。阿尔宾娜二十五年来一直跟他的专制抗争,两个女儿也站在她这一边,家里天天大吵小吵不断。
另一个祸害是廖莉娅的弟弟乔治,一个彻底的浪荡子,自以为是,讲吃讲穿,爱吹牛又酗酒。他是母亲的心肝,中学一毕业就开口向母亲要钱,说要上莫斯科。
“我去上大学,让廖莉娅把戒指卖了,你也卖点东西。用什么方法我不管,反正得给我弄到钱。”
乔治吃定了母亲对他的一味顺从,所以不知廉耻地一再利用。在姐妹面前他自以为高人一等。母亲想方设法从老头儿那里要钱,连同达雅挣的,一次又一次寄给儿子。但由于他入学考试成绩太差,被除名了,现在住在叔叔那里享福。他经常打电报威逼母亲汇钱给他。
保尔直到黄昏才见到小女儿达雅,是母亲在过道悄悄告诉她有客人来了,她一脸腼腆地同保尔握手致意,脸红得直到脖子根儿。保尔没有马上就放开她那起了茧子的粗大的手。
达雅今年十八岁,不是很漂亮。但一双栗色的大眼睛,弯弯的细眉,端正的鼻梁和唇线分明的红嘴唇,让她吸引力十足。干活儿穿的一件条纹上衣紧紧绷在她年轻而富有弹性的胸脯上。
两姐妹分住两个房间,达雅外屋里放有一张小铁床和一只五斗柜,上边有些小物件,还竖着面小镜子。墙上贴着三十多张相片和图片。一盆深红色的天竺葵和一盆粉红的菊花摆在窗台上。一条淡蓝色的带子将薄纱窗帘拢在一旁。“达雅的屋里从没进过男人。可是,您让她破例了。”廖莉娅打趣道。
里被她用红笔圈出三十多处语病,还有不少拼写错误。
“柯察金同志,您很有才华,只要下够功夫您定能成为文学家。不过目前您的文字不太通顺,看得出您还没能掌握好俄语,这不奇怪,因为您没有学习的时间。抱歉的是我们不能聘用您。但需要重申:您很有才华,您这篇文章稍事加工就能成为佳作。不过,我们需要的,是擅于加工别人文章的人。”
保尔拄着手杖站起来,右眉毛挑动着:“好,我同意。我怎能成为文学家呢?我曾是个好伙夫,好电工,会骑马,会做团员工作,但在文学战线上,我就是个劣等兵了。”
他告别后走出了房间。
他差点儿在长廊拐角处跌下去。一个夹着公文包的女同志搀住他。
“同志,您怎么了?脸色可不太好!”
保尔几秒钟后才缓过来,他轻轻挣脱她的手,吃力地拄着手杖走了。
从这天起,他的病况越来越糟。上班是没戏了,躺在床上的日子渐渐增多,中央委员会停了他的工作,还让社会保险总局发抚恤金给他。他有了抚恤金,也领了残废证。中央委员会还给他一笔钱和个人档案,让他可以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这时,玛尔塔来信要保尔去她那儿,休息一阵子。保尔正好打算去莫斯科。他依然暗自希望能去联共中央委员会试试,看有没有不用走路的工作。然而到了莫斯科,大家都是要他治病,并要安排他进最好的医院。他谢绝了。
保尔借住在玛尔塔和她的朋友娜娃·彼得松的公寓里,已经有十几天了。玛尔塔和娜佳天天早出晚归,他则整天独自在家。
保尔废寝忘食地读着玛尔塔丰富的藏书,夜晚,玛尔塔常有女客前来,偶尔也有男同志。
丘察姆母女三人写了几封信来要他前去,她们的日子越来越难,等待着他的援助。
一天早晨,保尔·柯察金离开了鹅舍胡同,离开了这安宁的住处。列车带着他驶向南方,走向大海,离开了绵绵秋雨,去到克里木南部的温暖海滨。望着窗外一根根飞速向后的电线杆,他紧蹙双眉,黑眸里迸射出坚强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