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地域疆土最辽阔的蒙古,几个月前数十万将士命丧中原,几乎断绝了蒙古大半有生力量,更要命的是统治阶级几乎全军覆没,汝阳王府、海迷失、黄金家族、四大万户后代……各方势力都想争夺蒙古帝国的控制权,再加上军事力量大耗,对地方臣服势力的威慑力大减,准格尔、回部、无双城、明教……各地都在发生叛乱,不愿屈服于蒙古的淫威,可以说蒙古此时正陷入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动荡中,哪有心情管他国打仗,何况金国和宋青书都是蒙古的不世大敌,巴不得双方同归于尽。
各国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想隔岸观火,导致金国只能独立抵挡齐国的攻伐,危险程度还要远胜上次南宋组织的北伐,面对七路大军围攻,各地守军几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退,尤其宋青书率领的中路军更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守将皆如土鸡瓦狗,无人可稍阻其锋,眼看着离大兴府越来越近。
不到一个月国土面积便缩小了一半,各地守将望风而降,一副要亡国的架势,金国上至亲王下至平民,全都陷入了极致的惊恐中,金国前和蒙古一战,后遭南宋侵袭,本就元气大伤,这些年的征战他们也失掉了大量战略纵深,面对宋青书的强势逼人,纵然再强硬的主战派,心中都不可避免生出了挫败和畏缩之心,更难听点是投降之心。
从出征之日起,宋青书就不断派出使者前去招降金国,许以许多优厚的条件,最开始自然是无功而返,甚至若非金熙宗和唐括辩有远见,不愿结下死仇,派去招降的人连命都保不住。但随着战场局势的不断恶化和人心思变,金国高层也不得不考虑投降这条路,毕竟面对糜烂的形势,金国上下看不到一丁点胜利的希望,宋青书带给他们的压力和阴影太大,要是等兵临城下再投降,那可就没有一点主动权和话语权了,命运将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
之前宋青书是南宋的臣子,金国上下哪怕知道不敌,也没考虑过投降,毕竟金宋之间的仇恨实在是太深了,要是投降不知道会被怎么折辱报复。
但宋青书建立了新的国家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双方之间的仇恨不复存在,哪怕民间、南宋皇室有些,但也不影响大局。
于是在歌璧姐妹的运作下,再加上国内头号权臣“唐括辩”、忠义军诸多将领都是宋青书的心腹,可谓从裁判到选手都是他的人,虽然金国内部还是有不少强硬派,但也架不住大势所趋,在经过几天的商议后,最后的投降也顺理成章了。
宋青书对金国主动投降展现出极高的赞赏的仁慈,善待金国皇室,同时保留了大部分贵族、高层的官位,只是添加了一些制衡手段,如强令质子入京,控制经济命脉等,早就投降的西夏也是这个待遇。
他最希望的是民族大融合,而不是种族灭绝。
原本投降后忐忑不安的金国上下,立刻转忧为喜,对于亡国之臣来说,这样的待遇已经是喜出望外了,所以西夏、金国两地很快就稳定下来。
再经过十几年文化教化,必然能彻底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