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李鸿章五十三岁,同治帝死,光绪帝继位,慈禧皇太后再度垂帘听政;二月,马嘉理案发生;同月,日本侵占台湾,阿古柏占据新疆大部分地区,俄国又占据新疆之伊犁,大清国爆发了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上折强调海防之重要,左宗棠则说海防、塞防并重,朝廷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对新疆用兵。
〇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六月,李鸿章五十四岁,淞沪铁路通车;上授李鸿章全权大臣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在烟台就马嘉理被戕一案进行谈判;七月,左宗棠督军击败阿古柏,收复天山北路;九月,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十月,清政府出巨资收购淞沪铁路,车头被推入江中,铁路被拆毁。
〇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李鸿章五十五岁,奏设滦州开平矿务局。
〇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七月,李鸿章五十八岁,创办北洋水师,订铁甲船,并奏请设立北洋水师学堂,设电报局等;八月,设南北电线;十月,巴西国请通商,上以鸿章全权大臣与之订约;十二月,福建巡抚刘铭传疏请开铁路,上著李鸿章筹议,鸿章上奏曰有九便,上许之;年底,刘锡鸿参劾李鸿章“跋扈不臣,俨然帝制”,以妄言获罪被革职。
〇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四月,李鸿章五十九岁,慈安皇太后病殁。
〇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正月,李鸿章六十岁,丁母忧,谕示俟百日后以大学士署理直督;李鸿章累疏固辞,始允开大学士及直隶总督缺,俟穿孝百日后仍驻天津督练各军并署通商大臣;六月,属国朝鲜内乱,饬提督吴长庆带兵戡乱,并为朝鲜酌定善后策,袁世凯随行。
〇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六月,李鸿章六十一岁,上命署直隶总督兼通商大臣。
〇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李鸿章六十二岁,丁忧期满,仍授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十月,仍授文华殿大学士;法越构衅,奉命与法国讲和并订条约,签订《中法越南备忘录》,又续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中法战争爆发。
〇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李鸿章六十三岁,趁中法战争正酣,朝鲜乱党突入王宫,戕其执政大臣六人,日本暗助之;李鸿章饬驻防提督吴兆有等人以兵剿除并伤及日本兵,日本以此为突破口向大清国发难;李鸿章奉命为全权大臣与日本谈判,答应日本,我从朝鲜撤兵,日本方允;法国此时大败于谅山,求订约,上授李鸿章与法使巴德诺核对金登干与法所订之约;九月,设海军衙门,醇亲王总其事,命李鸿章会同办理。
〇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李鸿章六十四岁,奏设天津武备学堂。
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李鸿章六十五岁,授命会订葡萄牙通商之约,赏宫女小红为侍妾。
〇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李鸿章六十六岁,北洋海军成,有舰船二十八艘,丁汝昌为提督。
〇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李鸿章六十七岁,懿旨赏用紫缰。
〇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正月,李鸿章七十一岁,慈禧皇太后及光绪帝均御书匾额、对联及诸珍物赐之。
〇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李鸿章七十二岁,破格赏戴三眼花翎;五月,日本在朝鲜暗助东学党叛乱,朝鲜向大清国乞援,李鸿章遣叶志超助之,日本亦以重兵至,中日交战,清军屡战不利,海军全军覆没,日本乘胜内侵,连陷九连城、凤凰城、金州、岫严、海城、营口、大连湾、旅顺口,复占据威海卫、刘公岛,大清国一败涂地;八月,李鸿章被革去本兼各职及骑都尉世职留任,拔去三眼花翎、褫黄马褂、收回紫缰;十月,李鸿章被摘去顶戴。
〇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正月,李鸿章七十三岁,官复原职并赏还花翎、顶戴、黄马褂、紫缰及骑都尉世职,开除所有处分,授全权大臣,往日本议和,遂为日暴徒狙击,射中左颧;三月,抱伤于马关议约成,曰马关条约十二款,割台湾以畀之,和议成,鸿章讽示俄使约德、法二国,令日本还我辽东半岛;七月,留京入阁办事;十二月,命充致贺俄皇加冕头等专使大臣与俄会订密约,将藉以制日本,李鸿章并往德、法、英、美诸国访问,各国君相无不倾心结纳。
〇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李鸿章七十四岁,七月,游历各国回京;九月,命在总理衙门行走。
〇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李鸿章七十五岁,充武英殿总裁。
〇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李鸿章七十六岁,正月,慈禧皇太后特恩,免带领引见。李鸿章告假养疾。
〇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李鸿章七十七岁,十一月,诏署两广总督。
〇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李鸿章七十八岁,二月,光绪帝三旬万寿,赏穿方龙补服;四月,英、美、德、法四国照会总理衙门,请于两月剿灭义和团,否则将出兵代剿;六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英、德、俄、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二千人从天津向北京进攻,抵杨村;十七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在几位爱国王大臣的请求下,贸然向各使馆下达宣战书;二十五日,慈禧太后收回宣战书并下令停攻使馆,意欲与各国讲和,各国恃强不允;八月十二日,八国联军攻占通州,逼近京城;十四日,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及部分王大臣西逃,途中慈禧太后飞调李鸿章勿庸署理两广总督,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著李鸿章配合庆亲王奕劻为全权大臣,进京与各国谈判议和,许其便宜行事;十一月,上准《议和大纲十二款》;十二月初十,大清国发布《变法圣谕》,宣称“维新”。
〇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鸿章七十九岁,三月,诏李鸿章等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六月初九,诏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诏李鸿章充外务部总理事务,病辞;七月,与十一国会订《辛丑条约》,授命与俄国谈判;九月,薨于贤良寺,上赐李鸿章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原籍及立功省份准予建祠,国史馆立传;十一月,奕劻等奏请在京师为李鸿章建专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上准,大清开国直至灭亡,汉大臣在京师建祠只李鸿章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