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启二十年。
农历九月二十九。
雾野。
孟皓清私宅。
午时。
贞启十五年年末孟皓清在东都办完婚事,待年节的喜庆氛围渐渐淡去,便带着新婚的家眷,踏上了前往雾野的路途。
那座他早早就托人购置的大宅子,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山林深处,远远望去,青瓦黛墙在苍翠林木间孤独耸立,没有市井的喧嚣,却独有一份远离尘嚣的清幽雅致。
晨时能听山间鸟鸣清脆,暮时可看晚霞染遍林梢,风雨来时,更有松涛阵阵绕宅而过,别有一番旁人难寻的山野风味。
自迁居雾野后,这五年间皇宫从未停下过召回他的脚步。
每隔数日,便会有使臣带着皇帝的亲笔诏谕、太子的殷切书信前来,软语相劝或是恳切施压,都只为让他重返东都,重返朝堂,继续执掌探清府。
自从当年彻底斩断了与朝堂的牵绊,皇宫中无论发生何等大事,他都始终守着“不过问、不干涉”的原则。
如今探清府依旧如往日般运转有序,全靠他当年亲手提拔的副手陆忠悉心打理,这才让他能在雾野安享清净。
转眼已是贞启二十年,距那则关乎天下格局的预言,也越来越近。
岁月似乎格外厚待孟皓清,青涩早已褪去,如今二十六岁的他,样貌愈发俊朗清逸,眉宇间多了几分隐居生活沉淀下的从容,身形也比年少时更加挺拔修长,站在院中便自有一股沉稳气度。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修为,历经五年潜心修炼,如今已稳稳踏入化境巅峰,气息内敛,举手投足间都透着深不可测的实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预言,孟皓清却没有半分畏惧。
犹记数年前刚得知预言时,他也曾有过短暂的忧愁与慌乱,可五年的隐居岁月让他心境愈发平和,如今眼看着贞启二十年即将走到尽头,他早已没了当年的焦躁,只秉持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豁达心态,每日该做什么便做什么,仿佛那所谓的预言,不过是山间飘过的一缕云烟。
这几年里,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女儿孟允瑶的成长。
贞启十五年他迁居雾野时,允瑶还是个裹在襁褓里、只会咿呀啼哭的婴儿,如今五年过去,已长成了一个粉雕玉琢的五岁小姑娘。
小家伙眼似秋水,笑起来时脸颊上会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活泼又乖巧,成了孟皓清隐居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
如今他的日子过得简单而规律:清晨会陪着小允瑶在院中散步,教她辨认药田里的草药。
白日里若是遇上皇宫使臣前来,便耐着性子应对他们的软磨硬泡,言辞温和却立场坚定,始终不肯松口回朝。
使臣走后,便一头扎进书房研究医术,或是在药田里打理那些亲手栽种的药材。
到了傍晚,最惬意的事便是抱着小允瑶坐在廊下,听她叽叽喳喳讲着白日里的趣事,偶尔还会故意逗弄她,看她撅着小嘴撒娇的模样,引得满院都是欢声笑语。
这日午时,阳光格外明媚,金灿灿的光线透过窗棂,洒在偌大的院子里,将青砖地面照得暖洋洋的。
孟皓清正坐在书房的案前翻阅医书,案桌上堆满了各种药材,有的用草纸包着,有的则散放在白瓷碟中,显得有些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