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重生杨过之神雕新章 > 第434章 枭雄格局

第434章 枭雄格局(第1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蒙古使团行辕的大帐内,烛火摇曳,将忽必烈的身影投射在帐壁上,忽明忽暗。

金轮法王立于案前,看着忽必烈从容地用狼毫在羊皮卷上批注着什么,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

“王爷,” 金轮法王的声音带着几分凝重,“今日宋廷诸人咄咄逼人,您为何要步步退让?”

“那贾似道不过是个弄权之辈,郭靖、杨过虽勇,却也未必能挡我大蒙古国的铁骑。”

“您这般轻易便答应他们的章程,岂不是助长他人志气?”

忽必烈放下狼毫,拿起侍女奉上的奶茶,轻轻吹了吹浮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国师,你可知蒙古铁骑为何能踏遍万里草原?”

金轮法王一怔:“自然是因为大汗神威,将士勇猛。”

“不全是。” 忽必烈摇头,目光深邃如草原夜空,“更重要的是懂得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当年先祖成吉思汗攻打乃蛮部,明知对方兵力占优,却甘愿诈败百里,待其骄纵懈怠,才一举破之。”

“这‘退让’二字,有时比冲锋陷阵更有力量。”

他呷了口奶茶,继续道:“国师觉得本王是在示弱?”

“可你想过没有,那英雄大会,从一开始就不是本王的真正目的。”

金轮法王眉头微皱:“王爷的意思是……”

草原儿女向来崇拜英雄,” 忽必烈的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不管他是汉人、契丹人,还是女真人。”

“只要他有真本事,能为我大蒙古国效力,蒙古国都愿意重用。”

“就像国师你,虽非蒙古出身,却能位列国师之位,这便是例证。”

他话锋一转:“那英雄大会,说白了就是个戏台。”

“宋人想借它凝聚人心,本王又何尝不想借此看看,南朝到底有多少可用之才?”

“若是能招揽一二,将来南下之时,岂不是如虎添翼?”

金轮法王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原来王爷是想借机招揽贤才。”

“这只是其一。” 忽必烈笑道,“其二,你还记得当初提议的‘铁索横江’吗?”

“自然记得,” 金轮法王点头,“若非公孙止行事鲁莽杀了吴潜,那浮桥恐怕已在筹备之中。”

“筹备?” 忽必烈冷笑一声,“国师真以为本王是稀罕那一座浮桥?”

“就算吴潜不死,那浮桥也建不成。”

“杨过等人也会寻机坏了此事!”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襄阳地形图前,手指点在汉江之上:“汉江天堑,自古便是南北阻隔的屏障。”

“宋人严防死守,我军水师却远不如他们。”

“若强行造桥,只会沦为他们战舰的活靶子。”

“可王爷先前……”

“先前是做给宋人看的。” 忽必烈打断他,“吴潜主张建桥,贾似道必然反对,这便是让他们内斗的引子。”

“更重要的是,建桥需要木料、铁器,需要征调民夫 —— 这些东西,本该用在加固城防、打造战舰上。”

“本王就是要让他们把精力耗在这无用之功上,从而削弱他们的战备力量。”

金轮法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王爷是想借浮桥之事,拖垮襄阳的防务?”

“先前提议将擂台搭建在汉江之上亦是此意?”

“不错。” 忽必烈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浮桥不过是想再次消耗宋国而已。”

“只是如今吴潜已死,浮桥之事自然告吹。”

“但你以为那些被征调来的民夫、被挪用的物资,还能归位吗?”

“宋人朝廷扯皮推诿的功夫,可比打仗厉害多了。”

“这第三点,削弱宋国军力,咱们已经做到了。”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金轮法王身上:“至于第四点,便是借这英雄大会,除去郭靖、杨过这两个心腹大患。”

“郭靖守襄阳十年,如同铁闸一般,让我军寸步难行。”

“杨过年纪轻轻,却能整合明教,笼络江湖势力,其智谋武功,将来必成大患。”

“若是能在擂台上除掉他们,这可比派千军万马去强攻划算得多。”

金轮法王抚掌道:“王爷深谋远虑!只是公孙止被陷害,坏了浮桥的事,未免可惜。”

“不可惜。” 忽必烈摇头,“浮桥不成,却让吴潜送了命,也算意外之喜。”

“至于郭靖和杨过……”

他嘴角噙着冷笑:“抽签定对手,不过是让他们多喘息几日罢了!”

“公孙止虽被杨过摆了一道,却也不是无报仇之机。”

“只要他按计行事,英雄大会便是他最佳的舞台。”

金轮法王心中一动:“王爷是说……”

“你无需多问。” 忽必烈摆摆手,“眼下最重要的是,你与姆拉克国师都需抓紧时间闭关修习。”

“若是英雄大会上失了先机,岂不前功尽弃?”

金轮法王点头:“老衲明白。”

“老衲的龙象般若功已突破第十层,只需再闭关月余,定能更上一层楼。”

“届时杨过之流,未必是老衲对手。”

“好。” 忽必烈满意地点头,“如此,明日咱们便返回江北大营。”

“再过半月,蒙古国的各路豪杰便会齐聚,届时不仅要在英雄大会上扬我国威,更要借此机会,敲定将来南下的最终方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公孙止那边,你派人盯紧些。”

“他断了一臂,心性必然更加乖戾,别让他坏了大事。”

“老衲省得。” 金轮法王躬身领命。

忽必烈望着帐外沉沉的暮色,喃喃道:“杨过啊杨过,本王倒要看看,这次你又要如何应对!”

襄阳城钦差行辕内,贾似道正对着一盏琉璃灯,细细审视着手中的密信。

信是临安皇城司传来的,字里行间都透着皇帝对吴潜之死的默许,以及对他接管襄阳军政的赞许。

“大人,” 幕僚轻声道,“这封奏折拟定好了,请您过目。”

贾似道接过奏折,只见上面详述了吴潜勾结蒙古、意图卖国的罪证。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