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阳郡。
燕山脚下。
尽管赵人在幽州、易州、沧州等地,都种植了速生林区,用以保障赵国子民的柴薪消耗。
但那种人工林木,岂能跟燕山这些老林子相比。
赵国的范阳郡守,在燕山南麓,一共规划了九个大型伐木区,
每年从这里拉出的柴火,足以供给近百万人的需求。
正是这些能源,才让大赵帝国幽州、沧州、易州等繁华之地,庶民、富户没了柴火的忧虑。
当然,柴山的管理,并不是从赵帝周云手里开始的。
早在东周先秦时期,中原民族对于山林就拥有了成熟的管理系统。
历史上,只要是王朝执行力正常,柴的保护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总体来说,赵国还是延续了过去的规矩,
公有林严禁滥伐,私有林部分自主支配,但毁灭就是大罪。
至于特定的经济林木,那必须绝对保护。
所以,自古进山砍柴,可不是啥玩意都让人砍。
根据地域不同,各村落的在规矩上,也有变化。
古代县官绝大部分还是干活的。
在一些资源紧张的村庄。宗族或乡绅,会组织对公有山林进行有计划的砍伐。
通常是按户分配,规定砍伐的区域或数量,避免争抢和过度砍树。
这个时候,外来户、贱籍等边缘人群,那就难了。
砍柴权利可能会受到极大限制,甚至被人恶意打压、欺辱。
吕公当年为何要把吕雉嫁给刘邦,真以为刘邦是个无赖,上门讨酒,最后抱得美人归?
任何看上去滑稽的事,背后都一条绝对合理的逻辑。
吕家作为外来户,不跟刘邦这个本地人物结亲,日子可是要遭罪的。
-----------------
“要说砍柴,还得跟我麻老三走。”
“这哪条路能行,哪条河能放木,我可是山鬼,还有比我更清楚的?”
燕山脚下有条小河,此时虽然河水结冰,但可以滑木。
田麻三一边吹牛,一边带着上百田家族人,率先完成了配额。
他们在上游放下了数百个木头,下方自有人拦冰河,将木头拉到自家围栏里去。
不少身强力壮的农户,挥汗如雨,
将前几日干好的木头,用锯子、斧头加工成一尺半的小柴。
赵国大军的后勤木柴都是有标准的,柴长一尺半,双藤条捆扎,每重三十斤。
这六十辆大车,每车大约一千斤,共计六万斤柴火。
麻老三等人算了算,送到河东郡码头,最后装船,估摸着能剩下五万斤。
如此他们每年三个月的徭役,就算是干完了。
五万斤听着不少。
实际上,也不过就是一千赵兵一个月的消耗量。
陇西大军有三十余万,光这柴火就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了。
“啥玩意,不送河东了?”
“姓田的,老子跟你说,这就算不送河东郡,这徭役也得抵扣啊!”
“就是,冰天雪地,咱们进山砍五万斤柴,可遭老罪了。你改地方,咱们也要算徭役。”
燕山南麓,
范阳田家的小砍伐栅栏营寨里,
上百田家族人围着田家管事,大伙群情激愤。
其实,当初送河东郡他们就有火气。
田家都在邯郸、邺城一带打仗,凭什么陇西的事,要他们朱雀将领田郡出力呢?
现在上头来了命令,这批柴火不去河东郡了,改道南下,送往清河郡。
河东路难走,所以抵抗的徭役多。
清河郡都是大路,官家很可能减少原本消除的徭役,这让田家佃户们很是恼火。
“大赵皇帝有令。黄河水患,范阳要全力支援。”
“这徭役扣就扣,不扣你还想咋的?”
梁家管事可不管这些,好言相劝之后,大伙不听,
那就立刻变得气势汹汹,直接驳斥田麻三等人。
“你这是出尔反尔!咱要找巡街御史告你丫的。”麻老三作为刺头,带头起哄闹事。
见大伙吵闹不休,田家管事也火了,
他拽着田麻三的衣领,恶狠狠的道,
“老子就不信了,你丫的还敢把这些柴送河东去?有胆你就走。”
“消息已经送到。麻老三,听不听是你的事。”
送河东?!这些农户还真没胆。
他们只是想占点便宜,不吃亏。又不是真傻了。
这自古,哪有跟官府对着干的道理。
北风潇潇,
鹅毛大雪飘落在伐木场里。
田家上百个农人,汇聚在一起,眉头紧皱,面色凝重的商议。
“这回黄河大灾,还是冰汛,救人如救火。咱们这里不能耽搁。”
“这徭役吧,老子估摸着肯定会扣,但不一定有河东那么多。”
“没有就没有吧,也就那么大事。十几年前,咱给楚国皇帝服徭役,自备吃食衣物,哪有如今大赵皇帝好说话?”
最终,上百农家人还是怂了,
麻老三作为能说上话的,他带头拍板了,忧心忡忡的说,
“行了吧,田哥儿也算是给面子了。咱们找县衙领了吃食,就往南走,实在吃亏,就当是救人了。”
“散了吧,散了吧,就这么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