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李世民拿起案上的玉如意,轻轻敲击着桌面,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武德殿的库房里,如今堆满了这些年积攒的财物——既有平定高句丽缴获的金银,又有西域诸国的珍宝,朕正愁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动用。如今用这笔钱修曲江、利百姓,既显大唐富庶,又能让百姓受益,何乐而不为?”
群臣闻言,纷纷笑了起来。他们心里清楚,皇帝这话看似“发愁”,实则是在炫耀大唐的国库充盈。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殿内,话锋忽然一转:“说起财物,朕倒想起一事。此前薛落衡建议,由朝廷统一铸造金币、银币,取代部分铜钱流通,诸位爱卿商议得如何了?”
屋里的气氛瞬间从轻松转向严肃。货币改革事关国计民生,绝非小事,此刻听到皇帝发问,纷纷收起笑容,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审慎:“陛下,臣以为铸造银币可行。如今倭岛银矿已探明储量惊人,且开采顺利,每月能向朝廷上缴数十万两白银,原料充足,足以支撑银币铸造。但金币一事,臣以为尚需斟酌——我大唐本土金矿稀少,开采的金矿并不稳定,却远不足以大规模铸造金币,若强行铸造,恐会导致黄金短缺,反而扰乱市场。”
他的话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认同,韦挺更是上前一步,皱眉反驳:“臣也觉得此举不妥。如今民间虽有用金银交易的情况,但大多是大宗买卖,寻常百姓日常交易仍以铜钱为主。而且金银本身已有价值,直接用于交易即可,何必多此一举铸造货币?反而会增加铸造成本,徒增麻烦。”
马周闻言,微微摇头,上前躬身道:“韦御史此言差矣。我任小镇县尉之时,就对此深有体会。彼时小镇每日集市散后,商铺收得的铜钱需用马车运送,清点时需十余人数上数个时辰,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出现差错。若换成银币,一枚银币可抵百文铜钱,大宗交易只需携带一小盒,清点、搬运都极为方便。寻常百姓虽多用铜钱,但遇到婚嫁、购置田地等大事,携带银币也远比携带成串的铜钱便捷。”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韦挺,语气带着几分恳切:“御史出身世家,日常用度多由仆从打理,自然不觉铜钱不便。但对寻常百姓、商贩而言,铜钱的重量与清点难度,早已是日常交易的一大困扰。统一铸造金银币,不仅能解决这些问题,还能规范货币价值,避免民间因金银成色不同而产生纠纷。”
韦挺张了张嘴,还想反驳,却被薛收抢先开口:“陛下,臣以为宾王所言极是,且铸造金银币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臣留意到,发现西方各国多用金币、银币作为流通货币,且这些货币上多刻有各国君主的头像或国徽,既是货币,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若能铸造刻有陛下头像与大唐国号的金银币,不仅能方便贸易,更能让大唐的威严传遍四方,让异域之人见币如见大唐,这难道不是宣杨国威的绝佳方式?”
房玄龄立刻附和,语气带着兴奋:“伯褒所言正中要害!臣曾见过西域进贡的波斯金币,上面刻着波斯王的头像,背面刻着波斯的国名与年号,西域诸国皆认可其价值。若我大唐铸造的金银币能达到这般影响力,将来征服西方诸国时,只需推行大唐货币,便能迅速稳定当地经济,让百姓更快归附。
而且,货币流通四方,陛下的头像与大唐的国号也将随之流传千古,即便千万年后,世人使用货币时,仍能知晓大唐盛世的辉煌,知晓陛下的功绩,这可比修建碑石更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