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龙森第一次来到这落凤坡时,他敏锐地发现了这里一个特殊的气候特点——由于地势的原因,这里形成了一个山谷,而山谷中一直吹拂着谷风。这股风虽然不算大,但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吹。
龙森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这个条件或许可以被利用起来!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够给敌军造成不小的杀伤。于是,他当机立断,将这里定为了第二道防线。
原本,这里应该是第一道防线的,但由于之前临时增加的夜袭计划,第一道防线成夜袭点,所以这里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二道防线。
袁义在重新整编了剿匪军之后,并没有让士兵们立刻继续行军,而是给了他们一上午的休息时间。这不仅是为了让士兵们恢复体力,也是为了让他们调整心态,统一思想。
经过一上午的休息,士兵们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对于接下来的行程也充满了期待。于是,袁义一声令下,大军再次踏上了征途。
由于士兵们的思想已经统一,而且他们都急于赶到未来城去抢夺物资,所以这次行军的速度比之前快了许多。仅仅一个下午的时间,大军就走了整整二十公里!
然而,当袁义看到这个速度时,他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心中一紧。因为他知道,古代行军可不仅仅是只管赶路那么简单。除了要考虑行军的速度,还需要考虑到安营扎寨的问题。
安营扎寨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其中有着很多的讲究。首先,营地的位置必须要安全,不能选择在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其次,还要考虑到水源和生火的木柴等问题。毕竟,士兵们需要喝水、做饭,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大军的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
此外,还有一句古语说得好:“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军队急行军一百里去追求利益,那么将会损失大量的高级将领;而如果急行军五十里去追求利益,那么军队只能有一半的人到达目的地。所以,在这个时代,行军四十里已经是极限了。
袁义深知这个道理,他不能让士兵们过于疲惫,否则一旦遇到敌人的袭击,大军很容易就会失败。因此,当他看到士兵们还想继续行军时,他连忙下令让大军停下来,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安营扎寨。
安营扎寨的地方离落凤坡距离大约五公里,袁义对行军路途地形地貌非常熟悉,落凤坡是一个谷地虽然不是很适合埋伏,但真有埋伏也不利于大军展开,所以他还是决定小心为妙,准备第二天一股作气通过落凤坡。早点安营扎寨可以让士兵积蓄体力,真遭遇到敌军也有足够的体力作战。
第二天一早剿匪军就开始拨营,一百多个斥候呼啸着骑马先行离营前出探路。大军拔营后缓缓跟随向落凤坡前进与斥候保持五里路的距离,这也是袁义为了保证安全才将斥候放出去五里地。不断有斥候打马回来报平安,直到大军离落凤坡三里。“报!前面五里有情况!”一个斥候飞马而来,离袁义二十多米,就从马上滚下来,急跑两步,单吸跪地说。袁义马上让人发令,大军闻令而停。斥候继续禀报:“落凤坡上有人堆了很多树枝,应该是这两天堆着的。”袁义心里一惊,难道敌军准备火攻,如果用火攻还真是有效,如果点上火向坡下滚还真是无法抵挡。他连忙问:“可是干树枝?可能点燃?”斥候知袁义问话的目的连忙说:“全是新鲜树枝,根本点不燃,不可能用来火攻的。”袁义心里犯了难,堆满了树枝又不能火攻,难道用这树枝来挡路?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却又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