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他不敢肯定,但陈胜起义失败是一定的,后世有很多种说法,主流说法是:一是过早称王:陈胜在起义初期就自立为王,过早暴露了野心,导致英雄豪杰的离心,身边只剩下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和投机分子。二是偏信、专断:陈胜在称王后,任用了一些小人作为心腹,如朱房和胡武,他们执法严苛,导致将领们不满,最终大失人心。三是组织松散:起义军由各地农民仓促组成,缺乏训练和统一指挥,战斗力有限,作战时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体系,容易溃败。四是内部分裂:陈胜称王后,内部权力争夺不断,将领们各自为政,如武臣在赵地自立为王,导致起义军内部凝聚力瓦解,力量被削弱。五是战略失策:起义军分兵多路攻秦,力量分散,没有形成集中优势,被秦军各个击破。
龙森认为这是由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在当时那个时代,社会资源主要被士族阶层所掌控,而基层的老百姓们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的反抗意识相对较弱。
当时的六国贵族们并没有积极地支持陈胜的起义行动,反而各自为战,纷纷自立为王。这种局面导致了起义军内部的分裂和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力量。
当陈胜的起义军遭受秦军的猛烈攻击时,这些六国贵族们并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实质性的支援。起义军面临着兵力不足、粮草匮乏以及没有稳固根据地等诸多困难,最终的失败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想到这里,龙森的思绪如脱缰野马般奔腾起来。他不禁开始思考陈胜起义失败后,自己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当然,去营救陈胜并非他的选择,因为他深知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陈胜起义在其鼎盛时期,兵力竟然达到了惊人的近百万人!这些人可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啊!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龙森开始琢磨如何从陈胜的失败中分得一杯羹。
突然间,一个美丽的倩影在他脑海中闪现。他心中暗想,是否可以通过这个女子来引导这些农民军前往鄣郡呢?然而,这个念头刚一出现,他的内心便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毕竟,那可是整整一百万人啊!而他目前所能整合的鄣郡兵力,恐怕连二十万人都不到。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江南地区与几百年后的江南完全不同,它还处于未被充分开发的状态,地广人稀。要吞下如此众多的人,无疑就像是一条蛇妄图吞下一头大象,稍有不慎,恐怕就会被撑破肚皮。
尽管如此,当龙森想到陈婷雨时,他的心便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她可是自己的女人啊!无论如何,他都必须想办法去拯救她。
不过,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先放在心底,因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理顺好未来城内部的管理。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他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考虑其他事情。
当所有管理层人员都聚集在一起之后,龙森并没有立刻开始议事,而是决定先带领这些人去视察一下目前的工作进度。他认为只有让大家亲眼看到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讨论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