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的朝堂上,孙权将蓟城文书扔在案上,环视群臣道:“诸位说说,这少帝归位,我江东该如何应对?”
张昭出列奏道:“主公,赵宸此举意在拉拢天下人心,实则想借少帝之名吞并中原。我江东若卷入其中,只会损耗实力。不如静观其变,先巩固荆州东部,再图益州,待曹、赵两败俱伤,再出兵收拾残局。”
周瑜(实为赵宸放出的烟幕弹,真正的周瑜已病逝)却反驳道:“子布之言差矣!少帝正统不可违,若不响应,必遭天下人唾弃。主公可表面答应勤王,趁机索要幽辽的火器制造之法,待得到技术后,再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岂不是上策?”
孙权沉吟良久,手指敲击着案几。他既想利用勤王之名扩张势力,又怕被赵宸算计,更担心曹操趁机南下。最终,他决定采取 “两面下注” 之策:派诸葛瑾为使者前往蓟城,表示 “愿尊少帝为正统”,但以 “防备山越叛乱” 为由拖延出兵;同时派鲁肃前往合肥,与张辽秘密接触,试探曹操的底线。
退朝后,孙权独自来到周瑜的灵位前,斟上一杯酒道:“公瑾,若你在世,定会有更好的计策吧?” 他知道,江东夹在曹、赵、刘之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观望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最稳妥的选择。
士林:哗然与分裂
蓟城的昭告文书,在士林间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场风暴。
洛阳的太学旧址,一群白发老儒聚集在一起,对着《辨伪录》泣不成声。他们中有不少是灵帝时期的博士,曾亲眼见过少帝,得知刘辩未死,纷纷表示 “愿赴蓟城辅佐天子”。
徐州的陈家坞堡,陈群与华歆密谈至深夜。陈群主张 “弃曹归汉”,认为 “少帝既在,曹操便是逆贼,我等身为汉臣,岂能助纣为虐?” 华歆却顾虑重重:“赵宸虽拥帝,却据幽辽而不还都洛阳,其心难测。若贸然归附,恐再遭倾覆之祸。”
更有甚者,如孔融(此时尚未被曹操诛杀),在北海公开撰文支持少帝,痛斥曹操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号召天下士人 “共赴蓟城,兴复汉室”。文章传开,中原士林顿时分裂为两派:一派拥护少帝,视赵宸为 “再造汉室” 的功臣;一派质疑少帝真伪,认为赵宸与曹操不过是一丘之貉。
就连草原和西域,也因这道文书掀起波澜。乌桓、鲜卑的部落首领们聚集在一起,争论着是否该向蓟城 “朝贡称臣”。西域都护府的残余官员,则派使者前往蓟城,希望少帝能派兵收复西域,重现大汉荣光。
蓟城的行宫内,赵宸看着靖安司汇总的各方反应,对陈默笑道:“天下这潭水,总算被搅活了。”
陈默却忧心忡忡:“曹操在青州增兵,刘备加速入蜀,孙权按兵不动,士林分裂…… 局势比预想的更复杂。”
“复杂才好。” 赵宸望着窗外,“水至清则无鱼,天下越乱,我们的机会就越多。” 他知道,各方的反应都在预料之中,而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少帝归位这颗棋子,已经落下,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如何让这颗棋子发挥最大的作用,一步步将天下纳入幽辽的掌控之中。
天下震动,风云变幻,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各方势力的角力中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