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知微站在试验站的土样架前,眉头紧锁。架子上摆着从淅川不同村落采集的十几份土样,在同样的检测试剂中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颜色反应。
\"方老师,咱们的比色卡也许会出现'水土不服'。\"她推了推眼镜,指着两瓶并排的试剂王楼村的土样呈现标准的棕黄色,而杨家村的样本却泛着异常的蓝绿色。
方稷立即召集全员开会。煤油灯下,冯知微在黑板上画出淅川地形图:\"咱们县有五种典型土壤:黑土、沙壤、黄胶泥、沼泽土、砾石土。现有比色卡只适配黑土区。\"她掰着手指列举差异:\"沙壤保肥差,黄胶泥板结,沼泽土过酸...\"
铁柱挠着头插话:\"这不就跟做衣裳似的?得量体裁衣?\"
\"正是!\"冯知微眼睛一亮,\"我建议先做五套地域版比色卡。\"她展开方案:
采样攻坚:分五组采集典型土样,每处取耕作层、心土层
试剂改良:调整显色剂浓度,增加铝\/锰等特殊离子检测
验证测试:在各类土壤区设立对照田
冯知微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方稷的重视。试验站的煤油灯亮了一整夜,会议桌上的地图铺展开来,红蓝铅笔圈出了淅川县内五个典型区域:
李家村黑土区(试验站所在地,腐殖质丰富)
河套沙壤区(临近丹江口,砂质土壤)
岗坡黄胶泥区(黏重板结,ph值偏高)
洼地沼泽土区(排水不良,有机质过剩)
丘陵砾石区(土层浅薄,矿物质含量高)
\"记住!\"冯知微给每个队长分发记录表,\"每个采样点要取0-20cm耕作层的土样,避开田埂和粪堆。\"
冯知微把五套采样工具分发完毕,五支小分队将自行车后座绑了个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采样袋、铁锹和标签。如同离弦之箭,朝着不同方向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