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倚着斑驳的竹架,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刚整理好的《世本》残卷。竹简特有的清苦气息混着陈年墨香钻入鼻腔,他望着师兄师姐们在书库另一头擦拭简牍的身影,思绪却飘向昨日在《左传》中读到的“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忽然,他的目光被角落一卷泛黄的帛书吸引。展开时,细密的篆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竟是记载晋国公卿谱系的秘本。“原来韩氏本出姬姓,因封地韩原而得氏……”他喃喃自语,想起左丘明授课时说过的“氏所以别贵贱”,手指不由自主地在“韩厥”二字上停顿。这位在邲之战中力挽狂澜的将军,其姓氏演变背后,或许藏着比史书更鲜活的故事。
“又在偷闲吗?”师姐清脆的声音惊得王嘉慌忙合卷。只见她抱着一摞竹简走来,发间木簪还沾着书库的蛛网,“先生新得了齐国的《姓氏考》,正要寻你誊抄。”王嘉忙不迭起身,目光却仍黏在手中帛书上:“师姐可知,为何同一姓氏,在不同典籍里写法略有差异?”
师姐将竹简轻轻搁在案上,指尖划过“赵”字的不同篆法:“前年随先生访鲁国太史时,曾听他说,春秋各国文字尚未统一,加之口耳相传,姓氏写法自然流变。就像这‘赵’,邯郸的刻工偏爱将‘走’部拉长,而洛邑的……”她突然噤声,狡黠一笑,“这些该由你在誊抄时慢慢琢磨。”
王嘉吐了吐舌头,赶忙铺开新简。笔尖蘸墨的瞬间,他忽然意识到,这些歪歪扭扭的姓氏符号,或许正是打开那个金戈铁马时代的秘钥——它们藏在竹简的裂痕里,躲在墨痕的晕染中,只待有心人拂去千年尘埃。
在这之后不久,晨光刚漫过书库斑驳的窗棂,王嘉便已整好素色衣袍,腰间别着削竹简的小刀,再度模仿以前的步骤,开启了所谓的“求知之旅”。他深知,在这堆积如山的典籍中,每一片竹简、每一卷帛书都可能藏着解开春秋战国姓名之谜的关键线索。
与师哥师姐一同整理书库西北隅的竹简卷帛时,王嘉仿佛化作了敏锐的猎手。他特意关注留心那些与姓氏源流、名讳礼制相关的着作典籍,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用炭笔在竹简边缘轻轻做下记号。遇到珍贵的帛书,他更是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将其展开,确认内容后,才珍而重之地收入随身的竹箱。短短几日,箱中便摞起了《氏姓谱》《名讳考》等十余卷典籍,泛黄的书页间还夹着他随手写下的批注小笺。
夜阑人静,王嘉点起一盏油灯,就着昏黄的光晕逐卷阅读。他时而皱眉盯着古奥的文字反复揣摩,时而挥笔疾书,将散落各处的线索梳理成笔记。烛泪在案几上凝成蜡山,他却浑然不觉,终于在第七日的黎明,将大部分问题梳理清晰,密密麻麻的竹简笔记铺满半张长案。
然而,仍有几处疑点如顽固的磐石横亘在前。比如《周礼》中“赐姓命氏”的具体流程,与《左传》记载的案例存在微妙出入;还有关于“以字为氏”的演变规则,不同典籍的说法更是莫衷一是。这些疑团像乱麻般缠绕在心头,让他坐立难安。
于是,他揣着写满疑问的竹简,像从前一样,先是找到了最擅长考据的大师兄。大师兄正俯身校勘典籍,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竹简,从满架书卷中翻出《世本辑注》,用红笔在相关段落重重勾画:“你看此处批注,郑玄先生早有注解……”接着,他又跑到正在晾晒帛书的小师姐面前,师姐眨着灵动的眼睛,指着远处的宗庙遗址:“关于祭祀中的名讳礼仪,或许实地看看会有启发。”
最后,王嘉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老师左丘明的书房。白发苍苍的先生戴着老花镜,接过他的疑问竹简,苍老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字迹:“问得好。”先生颤巍巍地起身,从珍藏的典籍中取出一卷秘本,上面密密麻麻皆是他毕生的研究心得。
此后数日,王嘉白天跟着师姐走访鲁国宗庙,观察祭祀礼器上的铭文;傍晚向大师兄请教典籍辨伪之法;深夜则守在老师案前,听他讲述各国姓氏背后的典故。遇到分歧之处,师徒几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又在找到新证据时相视而笑。
为了验证“因邑得氏”的说法,王嘉甚至不顾路途遥远,独自前往城邑遗址考察。他蹲在荒草丛生的残垣断壁间,仔细辨认砖石上模糊的刻字,将其与典籍记载一一对照。终于,在某夜重读《吕氏春秋》时,他发现了一段关键记载,与实地考察的结果相互印证,所有的疑惑如同晨雾遇朝阳,瞬间消散。
当最后一个疑点解开时,王嘉站在书库的高台上,望着层层叠叠的典籍,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畅快。那些曾让他辗转反侧的难题,此刻都化作了脑海中清晰的脉络,而这场艰辛的求知之旅,也让他对春秋战国的姓名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文公第十二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文公第十二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文公第十二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二个年头的时候,和鲁文公执政前几段岁月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耐人深思,且引人细细回味的事情。
周顷王四年,鲁文公十二年春,正月朔日,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残雪掠过鲁国城头。郕国太子朱儒身披褪色的玄色锦袍,发间玉冠歪斜,在数十名亲卫簇拥下狼狈奔至曲阜城下。守城士卒望见来者车驾上斑驳的郕国纹饰,忙放下吊桥。原来郕国内乱骤起,公子们为夺君位刀剑相向,朱儒为避杀身之祸,不得不星夜出逃。鲁国以礼相待,将其安顿在城郊馆驿,消息传开,朝堂上下议论纷纷——郕鲁本为姬姓同宗,此番收留流亡太子,不知是否会卷入邻国纷争?
与此同时,杞国国君桓公身着崭新的朝服,乘着八匹骏马拉的辂车,载着丰厚的白茅、鹿皮等贡品,浩浩荡荡驶入鲁国。桓公年逾花甲,却仍坚持亲往朝见,足见对鲁国的敬重。鲁侯以诸侯之礼相迎,大摆宴席款待。席间,两国国君谈及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的时局,不禁唏嘘感慨。桓公频频举杯,称赞鲁国为周礼之邦,愿与鲁国永结盟好,共护王室尊严。
二月的一个清晨,噩耗传来:子叔姬溘然长逝。子叔姬乃鲁国宗室之女,贤良淑德之名远播。她一生恪守礼教,尽心相夫教子,深受国人爱戴。噩耗传出,曲阜城内缟素满城,鲁侯亲率群臣吊唁,百姓亦自发前来送葬。送葬队伍绵延数里,哀哭声震天,人们以最隆重的礼仪,送别这位德行高洁的女子。
夏日来临,南方楚地的军队如乌云般压向巢国边境。楚国自庄王即位后,国力日盛,意图北上争霸。巢国虽拼死抵抗,却因国力悬殊,难以抵挡楚军的凌厉攻势。楚军架起云梯,日夜攻城,巢国城墙在投石机的撞击下摇摇欲坠。消息传至中原,各国皆感不安——楚国的野心昭然若揭,不知下一个被其盯上的会是哪个国家?
秋风送爽时,滕国国君昭公来访。他带着精美的青铜器、丝织品等礼物,专程前来鲁国朝拜。滕国虽为小国,却一直与鲁国保持着良好关系。昭公此次来访,一是为巩固盟约,二是希望借助鲁国的影响力,在诸侯间提升滕国的地位。鲁侯热情接待,两国君主在太庙中举行祭祀仪式,共祭先祖,盟誓世代友好。
此时,西方边境亦不平静。秦康公派大夫术为使者,前往鲁国聘问。术言辞恳切,转达了秦康公愿与鲁国交好的心意,并呈上玉器、骏马等厚礼。鲁国朝堂上,大夫们对秦国此举议论纷纷——秦晋常年交恶,秦国此时示好鲁国,是否别有图谋?
转眼到了寒冬腊月,十二月戊午日,黄河九曲回荡着金戈铁马之声。晋国与秦国的军队在河曲对峙,双方列阵绵延数里,军旗蔽日。晋军主帅荀林父足智多谋,秦军主将赵穿骁勇善战,两军你来我往,厮杀声震天。箭矢如飞蝗,戈矛相交迸出火星,鲜血染红了河曲的土地。这场大战持续数日,双方均损失惨重,最终各自收兵,河曲一带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
就在战火纷飞之际,鲁国大夫季孙行父临危受命,率领数万士卒奔赴诸邑与郓邑。寒风中,他身披铠甲,手持令旗,指挥军民修筑城墙。夯土声、号子声日夜不停,百姓们肩挑背扛,只为加固城防,抵御可能的外敌入侵。季孙行父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经过数月努力,两座城池的城墙焕然一新,宛如两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鲁国的安宁。
话说回来,就在周顷王四年,即鲁文公十二年的春日,寒意尚未褪尽,郕国都城内却已弥漫着压抑的悲怆。郕伯骤然崩逝,灵堂内哭声震天,王室宗亲与满朝公卿身着素缟,在摇曳的烛火下商议国事。依照礼制,郕国臣民拥立了新君,然而权力更迭的暗流尚未平息,一场意料之外的变故悄然发生——郕国太子怀抱夫钟,腰间紧缚宝圭,趁着夜色冲破城门,带着贴身侍从星夜疾驰,向着鲁国仓皇奔逃。
鲁国朝堂上,听闻郕国太子携重宝而来,群臣议论纷纷。文公一时不察,竟以诸侯之礼相迎,仪仗鼓吹齐鸣,将太子接入曲阜。此举引得大夫臧文仲连连叹息:“诸侯失国来奔,当以羁旅之礼待之,今国君越制,实乃违礼之举!”果不其然,《春秋》秉笔直书“郕伯逃到我国”,刻意隐去“献地”之说,正是为维护诸侯体面,保全郕国残存的尊严。
此时,杞国方向传来辚辚车声。杞桓公身着玄色礼服,率领浩浩荡荡的使团抵达鲁国。这是他首次朝见鲁文公,行叩拜大礼后,言辞恳切:“寡人与叔姬虽夫妻情断,然愿维系两国姻亲,以保社稷安宁。”原来叔姬嫁至杞国多年,因两国纷争渐生嫌隙,夫妻关系名存实亡。鲁文公权衡利弊,颔首应允。二月,寒风卷着细雪掠过杞国宫墙,叔姬在郁郁中离世。《春秋》记载此事时,刻意省去“杞”字,只因她已被杞国断绝关系;仍称“叔姬”,则表明她曾有婚嫁之实,字字句句暗藏春秋笔法,道尽女子在邦交博弈中的无奈命运。
与此同时,南方楚国亦风云变幻。令尹大孙伯溘然长逝,朝堂震动。成嘉临危受命,接过令尹印绶,整顿朝纲。然而,舒氏诸国趁机发难,联合起兵叛楚。盛夏时节,烈日炙烤着南国大地,楚军主将子孔奉命出征,旌旗蔽日,金鼓喧天。战场上,楚军如猛虎下山,一举擒获舒子平与宗子二君,将其五花大绑押解回营。子孔并未就此罢手,而是挥师直指巢国,战鼓之声响彻云霄,巢国城墙在楚军投石机的轰击下簌簌发抖,一场惨烈的围城之战拉开帷幕,江淮大地硝烟再起,各方势力的博弈愈发激烈。
眼见这中原大地各诸侯国之间原本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被轻易打破,同时各诸侯国间内乱、矛盾,还有相互攻伐纷争的局面再度降临,在暗中默默围观这一切的王嘉,此时此刻,朝着遥远的天空望了几眼之余,也是不禁发出一声长叹。他轻抚案头泛黄的竹简,指尖划过“礼崩乐坏”四字,喉间溢出的叹息裹着苦意:“当年周公制礼作乐,诸侯恪守本分,方有天下安宁。如今郕国太子背国出逃,鲁君越礼相迎,礼义廉耻竟如风中残烛!”
暮色漫过窗棂,王嘉踱步至宗庙遗址,望着断壁残垣上斑驳的铭文,思绪愈发沉重:“杞桓公为邦交弃发妻,叔姬一生困于姻亲枷锁,终究化作《春秋》中寥寥数语。女子本弱,却要为两国兴衰沉浮,何其悲哉!”他弯腰拾起半块碎玉,遥想楚国令尹更替便引发舒国叛乱,战争烽火燃遍江淮,不由攥紧了手中残玉:“权力更迭、领土之争,竟让万千生灵涂炭。子孔挥师巢国,投石机下又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夜风穿堂而过,吹得烛火明灭不定。王嘉铺开新简,蘸墨的笔尖悬在半空良久,终是落下:“乱世之中,礼法为利所破,情义为势所弃。然《春秋》笔法如刀,褒贬皆有史笔。吾辈读史,当察兴衰之理——若无礼制匡正人心,若无仁德安定邦国,这诸侯纷争的乱局,何时才是尽头?”他望着窗外如钩的残月,墨香混着寒意渗入肺腑,竹简上的字迹在夜色中渐渐清晰,仿佛写尽了一个时代的沧桑。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秋意渐浓,鲁国都城曲阜的银杏叶开始泛黄,滕昭公的车队在尘土飞扬中缓缓驶入城门。这是他首次朝见鲁文公,车驾装饰一新,随行的乐师奏响迎宾之曲,彰显着对鲁国的敬重。滕国虽是小国,却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与强邻交好,方能保全社稷。鲁文公以高规格礼仪接待,两国君主在朝堂之上,共叙友好,盟誓互助,宴席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断,仿佛将乱世的纷争暂时隔绝在外。
与此同时,秦国使者西乞术奉秦康公之命,快马加鞭抵达鲁国。他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在献上精美的玉器等礼物后,向鲁国告知秦国准备攻打晋国的计划。襄仲作为鲁国重要大臣,面对玉器,神色凝重,恭敬推辞道:“君王不忘记与先君的友好关系,派人光临鲁国,镇定安抚我们国家,郑重地赠给我们大器,寡君不敢接受玉。”西乞术微微躬身,语气坚定地回应:“微薄的一点礼物,不值得贵国推辞。”襄仲再次拒绝,如此往复三次。西乞术见状,正色道:“寡君愿意向周公、鲁公求取福分来事奉贵国国君,以这微薄的先君的礼物,派下臣送到执事这儿作为祥瑞的信物,相约友好,用它来表达寡君的愿望,缔结两国友好关系,因此才敢送上。”襄仲听闻,心中暗自赞叹秦国使者的言辞得体、态度诚恳,不禁感慨:“不是有了君子,怎么能治理好国家?秦国有君子便不鄙陋了。”最终,鲁国热情款待西乞术,并回赠丰厚礼物,两国达成友好共识。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战争的阴云正在悄然聚集。因令狐战役结下的仇怨,秦国与晋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这年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秦康公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攻打晋国,迅速占领了羁马之地。晋国闻讯,立刻整军备战,赵盾临危受命,执掌中军,荀林父辅佐左右;郤缺率领上军,臾骈凭借着过人的智谋担任辅佐;栾盾统领下军,胥甲协助指挥。范无恤凭借精湛的驾车技艺,为赵盾驾驭战车,晋军浩浩荡荡开赴河曲,与秦军对峙。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臾骈仔细观察局势,深思熟虑后向赵盾建议:“秦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不便,难以持久作战。我们只需高筑壁垒,巩固军营,坚守不出,等待时机,敌军自会疲惫不堪。”赵盾权衡利弊,采纳了这一计策。晋军依计而行,在营地周围筑起高大厚实的城墙,深沟高垒,任凭秦军如何挑衅,都坚守不出。
秦军求战心切,却屡屡受挫,秦康公焦急万分,召来足智多谋的士会商议:“采取什么办法使他们出战?”士会目光深邃,沉思片刻后分析道:“赵氏新安排他的部下名叫臾骈的辅佐上军,一定是他出的这个主意,想要消磨我军的士气。赵氏有个旁支的子弟名叫穿,是晋君的女婿,深受宠爱却年少轻狂,不懂得作战,还喜欢逞勇斗狠,并且对臾骈辅佐上军一事心怀不满。如果派些勇敢而又不刚强的人冲袭晋上军,也许能使他们出战。”秦康公听后,连连点头,为求战事顺利,他虔诚地将玉璧投入河中,向河神祈求作战胜利,希望得到神灵庇佑。
十二月戊午日,秦军依计派出轻骑,突然冲袭晋上军。赵穿听闻敌军来袭,热血上涌,不顾军规,立即领兵追赶。然而,秦军行动迅速,赵穿未能追上,只能悻悻回营。他满脸怒容,怒气冲冲地大喊:“带着粮食,披上甲胄,就是要与敌人作战。敌人来了却不出击,准备等什么呢?”军吏耐心解释:“我们是在等待最佳时机啊。”赵穿根本听不进去,大声叫嚷:“我不懂得什么计谋,我准备自个儿出战。”说罢,便带着自己的部下,不管不顾地冲出营地。
赵盾得知后,大惊失色,心中暗想:“秦国如果俘获赵穿,就是俘获了一个卿了,秦国胜利回归,我拿什么向国人交代?”无奈之下,为了救回赵穿,也为了避免秦军得逞,赵盾只好下令全军出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双方将士奋勇厮杀。但或许是双方都有所顾忌,又或是准备不足,这场战斗并未持续太久,便各自收兵。
当日夜晚,秦国使者来到晋军营地,语气平静地说:“两位国君手下的将士都没有损伤,明天请再相见。”使者离开后,臾骈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异常:“使者眼光闪烁而言语失常,这是害怕我们,秦军准备逃走了。我们若把他们逼到河边,一定能打败他们。”然而,胥甲和赵穿却极力反对,他们挡住营门,大声叫嚷:“死伤的人还没收拾就抛弃他们,这是残酷;不等到约定的时间出兵而把人家逼到险地,这是没有勇气。”晋军众将听后,犹豫不决,最终停止出击。秦军则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逃走了。但秦国并未就此罢休,不久后再次侵袭晋国,攻入瑕地,边境百姓又陷入战火之中,苦不堪言。
在这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鲁国也未雨绸缪,组织人力修筑诸邑及郓邑的城墙。由于工程安排合理,施工恰逢农闲时节,既不耽误农事,又增强了国防力量,《春秋》特意记载此事,称赞其合乎时令,是明智之举。这场发生在河曲的战役,以及诸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军事冲突,不过是春秋乱世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各国为了利益纷争不断,演绎着无数的悲欢离合,也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眼间各诸侯国间“合作”与“纷争”无处不在,同时在这乱世之中,权谋心计愈发凸显,只见在暗中围观这一切的王嘉,内心可谓是五味杂陈,在嗟叹几声之余,紧接着便缓缓道出他的反思思考与评价感悟来。
王嘉立在鲁国城头,望着城外荒芜的田野上,流民们扶老携幼的身影在寒风中摇晃。远处的炊烟寥寥,昔日的阡陌良田如今满是焦土,他攥着腰间的竹简,指甲几乎掐进竹片的纹路里:“盟约不过是帛上墨痕,昨日觥筹交错,今日便兵戈相向。滕鲁结盟时的信誓旦旦,终究抵不过秦使袖中暗藏的战书。”
暮色四合,他踱步至演武场,正撞见军士们擦拭染血的戈矛。铁器的寒光映出士卒们麻木的脸,恍惚间,他仿佛看到河曲战场上,秦晋士兵的尸首堆积如丘,鲜血染红了滔滔河水。“臾骈的坚壁之策本可拖垮秦军,却因赵穿的匹夫之勇功亏一篑。”他望着天边如血的残阳,声音发颤,“所谓贵族子弟,空有尊贵之名,却无将相之谋,竟将万千将士的性命当作儿戏!”
回到书斋,案头摊开的《春秋》竹简上,墨迹未干的“礼崩乐坏”四字刺得他眼眶生疼。烛火摇曳间,他想起西乞术在朝堂上侃侃而谈,以玉为饵,轻易就将鲁国卷入秦晋纷争的漩涡。“秦国的玉璧,分明是杀人的利刃。”他猛然拍案,竹简上的尘埃簌簌落下,“襄仲见礼而不见危,只道秦国有君子,却不知那君子腹中藏着虎狼之谋!”
窗外传来更夫苍凉的梆子声,王嘉铺开新简,笔尖悬在半空良久。远处隐约传来妇人的啜泣,似是在哀悼河曲之战中死去的丈夫。“乱世无义战,诸国以百姓为刍狗。”他终于落笔,字迹力透竹背,“鲁国筑城虽合时宜,却筑不起人心的堤防;秦晋交锋看似争一城一地,实则是将天下道义踏于足下。若无济世良方,这乱世的战火,何时才能熄灭?”墨汁滴落在竹简上,晕开一片深色的涟漪,恰似这动荡年代里,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独坐书斋,案头竹简上的墨迹未干,窗外的月光却已悄然漫过窗台。他的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思绪如潮水般奔涌,诸子百家的箴言警句在脑海中次第浮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轻声吟诵起《史记》中这句千古名言,声音里满是苦涩。眼前仿佛浮现出诸侯们为了领土、财富和权力,不惜兵戎相见,百姓们却在战火中流离失所。那些所谓的盟约、友好,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不过是诸侯们粉饰野心的遮羞布罢了。
“春秋无义战。”孟子的话语如洪钟般在耳畔响起。王嘉闭上眼,河曲战场上的惨烈景象再次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箭矢如雨,戈矛交错,士兵们的哀嚎声、战马的嘶鸣声,还有那染红河水的鲜血……这一切,不过是诸侯们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哪里有什么正义可言?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的教诲让他陷入更深的沉思。曾经周公制礼作乐,天下井然有序,可如今礼崩乐坏,诸侯们打着仁义的旗号,行的却是背信弃义之事。臾骈的智谋、士会的算计,在这乱世中都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人性的虚伪在权谋争斗中暴露无遗。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到孟子的这句励志名言,王嘉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豪情。尽管如今世道混乱,但或许正是这样的乱世,才会孕育出拯救苍生的英雄豪杰。他握紧拳头,暗暗发誓,自己虽无征战沙场之力,却也要以笔为剑,以史为鉴,将这乱世的真相记录下来,为后世寻找一条太平之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感慨让王嘉回过神来。时光如流水般匆匆逝去,春秋的战火仍在燃烧,不知还要吞噬多少生命,历经多少苦难,这天下才能重归安宁?他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默默祈祷,愿诸子百家的智慧之光,能照亮这黑暗的乱世,指引世人走向和平与安定。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踏入左丘明的竹庐,案头的桐油灯将满墙简牍染成暖黄。王嘉尚未行礼,便见先生搁下刻刀,残墨犹湿的竹简上“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八字苍劲如铁。“可是为河曲之战与诸侯纷争而来?”左丘明抚须浅笑,浑浊的双目却似能洞穿他的困惑。
王嘉慌忙呈上写满批注的竹简,墨迹深浅不一处皆是思索的痕迹:“弟子遍访鲁国史官与游学之士,众人各执一词。有人赞臾骈坚壁之策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亦有人斥赵穿莽撞坏了大局。然弟子以为,真正祸根在于诸侯失德,视盟约如草芥,置百姓于水火!”他说到激动处,袖中滑落几片记录着百姓哀歌的碎帛,“这是弟子在边境拾得的流民歌谣,字字泣血,可诸侯们听不到啊!”
左丘明拾起碎帛,苍老的指腹摩挲着“十室九空”的残句,良久喟叹:“你看这《春秋》,字字未言‘仁’,却处处在等一个答案。秦晋交兵,鲁国筑城,滕杞来朝……天下熙攘皆在‘利’字打转,可曾有人记得‘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他颤巍巍展开一卷古旧的《周礼》残卷,泛黄的简牍上“礼”字的朱砂批注已晕染成片,“当年周公制礼,并非束缚手脚的绳索,而是让人心有所敬畏的明镜。”
王嘉忽觉茅塞顿开,却又生出新的疑问:“既如此,为何诸国明知故犯?秦国使者巧言令色,鲁国上下竟无人识破其祸心!”话音未落,窗外忽起一阵狂风,吹得竹庐簌簌作响,烛火明灭间,左丘明的面容忽隐忽现。“因为乱世之中,‘智’可谋城,‘义’却难守。”先生指着案头新刻的竹简,“你看这‘春秋笔法’,褒贬不在文辞华丽,而在让后人看清——失了道义根基,再精妙的权谋也不过是沙上建塔。”
暮色渐浓时,王嘉捧着满载箴言的竹简起身告辞。临走前,左丘明将一卷未完成的《左传》递予他,空白处预留的刻痕在烛火下泛着微光:“把你所见所闻,所思所叹,都刻进这青史里吧。或许后人读来,能在乱世的迷雾中,寻到一丝光。”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三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