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网游科幻 > 译电者 > 第4章 中苏决裂?密钥突围

第4章 中苏决裂?密钥突围(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一)研发体系的军民整合

1960 年 11 月,成立 “国家密码技术协同攻关委员会”,由聂荣臻任主任,统筹军民研发力量:

理论研究协同:中科院数学所负责算法理论,总参三部负责军事应用验证,形成 “理论提出 - 实战测试 - 优化迭代” 的闭环。1961-1963 年,双方联合开展 23 次算法测试,优化 11 种核心参数,使自主算法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大幅提升。

设备研发协同:军事科研单位提出需求(如 “抗干扰”“小型化”),电子企业负责工程实现,中科院提供技术支持。“104 型” 加密机的研发中,总参三部提出 “适应原子弹试验的强电磁环境” 需求,718 厂联合中科院物理所,开发出 “电磁屏蔽外壳”,使设备在核爆电磁脉冲下仍能正常工作。

资源共享协同:建立 “设备 - 资料 - 人才” 共享机制,中科院的计算机(103 型)、军事单位的测试场地、企业的生产线相互开放。1962 年,718 厂借用中科院的计算机完成 “104 型” 设备的密钥流分析,节省研发时间 6 个月。

(二)人才队伍的重组与培育

针对人才断层危机,采取 “老兵带新兵 + 实战培养 + 高校定向输送” 的模式,重建人才队伍:

“旧部重组” 挑大梁:十二年规划期培养的万哲先、戴宗铎等 50 名骨干,成为攻坚核心,每人带教 2-3 名青年学者,1960-1963 年培养新一代人才 80 人。

“实战练兵” 育人才:将科研人员派往边防、导弹等一线部队,在实际通信场景中解决技术问题,积累经验。1962 年,20 名科研人员赴新疆边防,在极端环境下调试设备,既解决了通信难题,又培养了 “实战型” 人才。

高校 “定向培养” 补新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数学系增设 “密码学方向”(对外称 “应用数学”),1961-1966 年培养毕业生 200 余人,全部输送至密码研究单位,形成稳定的人才供给。

1966 年,全国专职密码研究人员增至 300 人,形成 “老中青” 结合的梯队,人才断层危机彻底化解。

(三)保障体系的自主构建

为确保协同体系高效运行,建立 “经费 - 政策 - 保密” 三大保障:

经费保障:1960-1966 年,国家投入密码技术专项经费 2.3 亿元,占同期国防科技经费的 5%,重点支持算法研发与设备国产化。

政策保障:1962 年颁布《密码技术攻关奖惩条例》,对突破关键技术的团队给予重奖(如 “104 型” 研发团队获奖金 5 万元);同时设立 “容错机制”,允许研发试错,鼓励创新。

保密保障:建立 “分级保密” 制度,核心算法(如原子弹试验用密码)为 “绝密级”,仅限 5 人接触;普通设备技术为 “机密级”,严格限制资料外传。1964 年原子弹试验期间,密码技术的保密等级与核技术同等,确保万无一失。

五、突围成效:自主密码体系的成型与战略价值

1966 年,中苏决裂后的第六年,中国已建成 “理论自主、算法安全、设备国产、人才充足” 的密码体系,实现从 “依赖苏式” 到 “完全自主” 的历史性转折,其战略价值在国防与外交领域集中体现。

(一)“两弹一星” 的保密通信支柱

1964 年 10 月原子弹试验、1966 年 10 月导弹试验中,自主密码技术成为 “保密生命线”:

原子弹试验:使用 “104 型” 加密机与 “自适应密钥” 算法,保障试验指挥中心与北京的实时通信,全程未被外部监听破解。试验成功后,总参三部《保密通信总结报告》称:“自主密码的绝对安全,确保了试验计划的严格保密,为试验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撑。”

导弹试验:研发 “弹载加密模块”,采用 “微型化 LFSR” 算法,体积仅 0.5 立方分米,重量 500 克,实现导弹飞行数据的加密传输,防止试验参数泄露。1966 年 10 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中,该模块稳定工作,确保了 “弹 - 核” 结合的精准控制。

(二)外交与边防的通信安全屏障

1960-1966 年,中国外交面临 “中苏决裂 + 中美对峙” 的双重压力,自主密码技术保障了外交通信安全:

外交密码升级:将汉字加密算法应用于外交电报,替代苏式密码,1963 年周恩来访问亚非 14 国期间,自主密码成功抵御外部监听,确保访问行程与谈判内容的保密。

边防通信覆盖:为边防部队配备 “631 型” 便携式加密机,实现全国边防哨所的加密通信覆盖,1962 年中印边境冲突期间,该设备保障了前线与后方的指挥协同,未发生一次泄密事件。

(三)密码学自主化的长远奠基

这一时期的 “密钥突围”,为中国密码学发展奠定了三大基础:

技术基础:形成 “序列密码 - 分组密码 - 汉字密码” 的完整算法体系,开发出 5 类 12 种自主加密设备,确立了 “算法适配硬件、安全优先实用” 的技术路线。

体系基础:构建的 “军民协同” 研发体系、“分级保密” 管理体系、“定向培养” 人才体系,成为后续密码学发展的制度框架,沿用至改革开放后。

原则基础:确立的 “自主可控、不依赖外部” 原则,成为中国密码学的核心发展理念 ——1980 年代商用密码体系建设、2000 年代 “国密算法” 研发、2020 年代量子密码探索,均遵循这一原则。

1966 年,《密码技术自主化发展总结报告》指出:“中苏决裂的危机,倒逼我们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有立足本土,才能掌握安全的主动权。”

结论

1960-1966 年的 “密钥突围”,是中国密码学发展的 “涅盘之战”。中苏决裂带来的技术断供危机,虽使中国密码学陷入绝境,却也迫使中国彻底摆脱苏式体系依赖,通过 “理论反哺实践” 突破算法桎梏,“旧部重组攻坚” 实现设备国产化,“军民协同补位” 重建研发与人才体系,最终建成完全自主的密码体系。这一过程中,中国密码学不仅在技术上实现 “从跟跑到并跑” 的跨越,更在制度与理念上确立了 “自主可控” 的发展原则。

从历史维度看,“密钥突围” 的意义远超密码学领域:它验证了 “危机倒逼创新” 的发展逻辑 —— 外部封锁虽会造成短期困难,却能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化;它彰显了 “军民协同” 的制度优势 ——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使中国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快速整合力量突破关键技术。从现实维度看,当前中国面临的网络安全与密码学挑战(如量子计算威胁、国际标准竞争),与 1960 年代的 “密钥突围” 虽场景不同,但 “自主创新、军民协同、底线思维” 的经验仍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 “两弹一星” 保密通信的具体案例,还原自主密码技术的实战应用细节;同时加强中苏密码技术发展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制度下敏感技术的发展路径差异,为当代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丰富的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一、官方档案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藏:《1960-1966 年密码学应急攻关档案》,编号:K-2-17,1966 年。

军事科学院藏:《国防保密通信危机应对纪要(1960-1964)》,编号:GF-1960-07,1964 年。

国家密码管理局编:《中国密码工作史料选编(1960-1966)》,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年。

电子工业部档案馆藏:《加密设备元器件国产化攻关总结报告》,编号:dZ-1962-06,1962 年。

总参三部档案馆藏:《1964 年原子弹试验保密通信总结报告》,编号:Zc-1964-10,1964 年。

二、学术专着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

万哲先:《有限域与密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年。

《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2015)》,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年。

戴宗铎:《序列密码理论与实践》(内部专着),军事科学出版社,1978 年。

刘木兰:《中国现代密码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

三、期刊论文

万哲先:《有限域上的非线性组合序列》,《数学学报》,1963 年第 2 期,第 145-158 页。

戴宗铎:《自适应密钥的设计与实现》,《国防科技》,1964 年第 4 期,第 1-9 页。

赵战生:《1960 年代中国密码学的自主化转折》,《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 年第 7 期,第 36-40 页。

李向前:《中苏决裂对中国国防科技的影响》,《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56-63 页。

[俄] A.b. 茹科夫:《1960 年苏联对华密码援助终止的决策过程》,《中共党史研究》,2018 年第 5 期(译文),第 98-105 页。

四、口述史料

万哲先访谈录(2005 年),中国科学院 “院士口述史” 项目,编号:KS-2005-012。

戴宗铎访谈录(2008 年),《军事密码学发展史口述史料》,军事科学院内部资料,2008 年。

“104 型” 加密机研发团队访谈录(2009 年),《电子工业口述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年。

聂荣臻秘书口述录(2010 年),《聂荣臻与国防科技》,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年。

北京大学 1963 届 “应用数学” 毕业生访谈录(2007 年),《北大数学百年史资料》,2007 年。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