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网游科幻 > 译电者 > 第7章 十年奠基?星火燎原

第7章 十年奠基?星火燎原(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试点显示,加密后的电子汇兑系统,票据伪造率从 1978 年的 0.3% 降至 1980 年的 0.01%,资金结算差错率降低 80%。

2. 银行专用通信的加密

1978 年,建设 “银行专用通信网”,连接各银行总行与分行,采用 “703b 型” 加密机的金融定制版,实现 “信贷数据、资金调度指令” 的保密传输,1980 年该网络覆盖全国 80% 的县级以上银行机构。

(三)工业控制:防范生产安全风险

大型工业企业的 “远程控制” 需求,推动密码技术应用于工业场景,确保控制指令的 “准确性与安全性”。

1. 重工业远程控制的加密

1977 年起,在鞍钢、大庆油田、葛洲坝水电站等大型企业的远程控制系统中部署 “771 型工业加密模块”:

指令加密:对 “轧钢参数调整、油田开采指令、水电站机组控制” 等信号进行加密,防止被篡改导致生产事故;

数据回传加密:对生产数据(如钢材质量、原油产量)进行加密回传,保障商业信息安全。

1979 年,鞍钢轧钢车间因加密模块成功拦截一次 “误操作指令”,避免了价值百万元的设备损坏。

2. 工业通信网的保密建设

1978 年,机械工业部牵头建设 “工业控制保密通信网”,连接全国 200 个重点工业企业,采用 “703 型” 设备的工业版,适配工业环境的 “高温、高湿、高电磁干扰” 特点,1980 年实现主要工业领域的覆盖。

(四)扩散机制:“国防引领 - 政策推动 - 市场拉动” 的协同

1970 年代密码应用的 “星火燎原”,得益于三大扩散机制的协同作用:

国防技术降维:将成熟的国防密码技术(如序列密码、集成电路设备)简化适配民用,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推广周期 —— 如 “703b 型” 邮电加密机,70% 的核心技术源自军用 “703A” 型;

政策强制推动:通过 “行政指令” 在邮电、金融等关键领域推广密码应用,1975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民用保密通信的通知》明确要求 “1978 年前实现省级邮电保密通信全覆盖”;

市场需求拉动:民用领域对 “通信安全、资金安全” 的需求,推动企业主动采用密码技术 —— 如 1979 年人民银行试点电子汇兑后,各地分行主动申请加密终端,推动设备快速普及。

至 1980 年,密码应用已从 1970 年的 “国防单一领域” 扩展至 “邮电、金融、工业” 三大民用领域,覆盖节点达 5000 余个,形成 “国防引领、民用跟进” 的燎原之势。

四、挑战与应对:奠基与扩散中的难题破解

1970-1980 年的密码学发展,在 “体系深化” 与 “应用扩散” 中面临 “技术瓶颈、资源约束、协同不足” 等挑战,中国通过 “自主攻关、资源统筹、机制创新” 逐一破解,确保发展路径不偏离。

(一)技术瓶颈:集成电路与算法优化的双重突破

1970 年代密码设备的 “集成化转型”,面临两大技术瓶颈:国产集成电路性能不足——1975 年国产 ttL 集成电路的开关速度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 1\/2,存储容量不足;算法与硬件适配性差—— 传统算法未考虑集成电路的 “并行运算” 特性,难以发挥硬件性能。

应对策略包括:

集成电路协同攻关:1973 年成立 “密码专用集成电路攻关组”,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电子工业部 774 厂,1976 年研发出 “密码专用 ttL 芯片”,开关速度提升至美国同类产品的 80%,满足通用加密设备需求;

算法硬件协同优化:改进 “通用序列 - 分组混合算法”,采用 “并行迭代” 设计,适配集成电路的并行运算能力,1977 年 “703 型” 设备的加密速度较优化前提升 2 倍。

(二)资源约束:军民资源的统筹整合

1970 年代国家科技资源有限,密码学发展需在 “国防优先” 的前提下兼顾民用,避免资源分散。采取的统筹措施:

设备通用化降成本:通过 “一设备多场景” 的通用设计,减少重复研发,1970-1980 年密码设备研发经费较 “专用化” 模式节省 3 亿元;

测试平台共享:共建 “军民两用密码测试中心”,共享 “电磁干扰测试、加密强度评估” 等设备,避免重复建设,1975 年该中心为军民项目提供测试服务 100 余次;

人才跨域流动:组织国防密码专家赴民用领域指导,同时选拔民用技术人员参与国防项目,1970-1980 年累计跨域流动人才 200 余人次,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三)协同不足:军民标准与管理的衔接机制

初期 “军民分立” 的管理体制导致协同不足:军用密码由总参三部管理,民用密码由邮电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分别管理,标准衔接与资源调配存在障碍。1975 年成立 “国家密码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三大衔接机制:

标准协同:每半年召开 “军民密码标准协调会”,统一基础标准,衔接应用标准;

资源调度:建立 “紧急情况下民用密码资源征用机制”,明确征用流程与补偿标准;

信息共享:定期交换 “密码技术发展动态、安全威胁情报”,避免重复应对风险。

这些机制有效解决了协同不足问题,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民用邮电加密网的快速征用与军用网协同,就是机制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五、奠基之效:1970-1980 年的历史价值与长远影响

1970-1980 年的 “十年奠基” 与 “星火燎原”,不仅直接满足了 1970 年代的军民密码需求,更在技术、体系、机制三个层面为中国密码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历史价值贯穿至改革开放后的密码事业发展。

(一)技术层面:构建自主可控的完整技术链

这十年实现了密码技术从 “单点突破” 到 “全链自主” 的跨越:

理论链:形成 “应用理论 - 通用理论 - 前瞻储备” 的完整链条,为 1980 年代商用密码算法(如 Sm1、Sm2)与 1990 年代网络安全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设备链:建立 “通用化 - 系列化 - 集成化” 的设备研发体系,1980 年代的商用密码设备 80% 源自 “703 型” 系列的技术迭代;

标准链:构建的 “基础统一 - 分类适配 - 接口兼容” 标准体系,成为 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密码标准条款的核心依据。

1980 年,美国 NSA《中国密码技术评估报告》不得不承认:“中国已构建起不依赖外部的完整密码技术链,自主化程度远超预期。”

(二)体系层面:确立 “军民融合” 的发展格局

这十年打破了 “国防专属” 的局限,确立 “国防引领、民用跟进、军民协同” 的融合格局:

技术融合:国防技术降维适配民用,民用需求反哺国防技术迭代 —— 如 1978 年民用金融加密的 “数字签名” 需求,推动国防密码增加 “身份认证” 功能;

资源融合:军民共享测试平台、人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970-1980 年密码领域的军民资源共享率达 60%;

应用融合:构建 “平时民用、战时军用” 的弹性应用体系,增强国家信息安全的整体韧性。

这种融合格局,为 1990 年代 “军民融合” 战略的提出与 2016 年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早期实践范本。

(三)机制层面:形成 “需求 - 研发 - 应用 - 反馈” 的闭环

这十年探索形成的 “需求牵引研发、研发支撑应用、应用反馈优化” 闭环机制,成为密码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

需求端:建立 “军民需求定期调研机制”,确保研发不偏离实际需求;

研发端:形成 “理论 - 设备 - 标准” 协同研发模式,避免单打独斗;

应用端:建立 “应用效果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

1980 年代商用密码的快速推广、2000 年代 “国密算法” 的广泛应用,均受益于这一闭环机制的持续运行。

(四)长远影响:支撑改革开放后的密码事业发展

1970-1980 年的奠基成果,直接支撑了改革开放后的密码事业突破:

商用密码起步:1985 年推出的首个商用密码产品 “851 型” 金融加密机,核心技术源自 1970 年代的 “703c 型”;

网络安全奠基:1990 年代互联网引入中国后,基于 1970 年代的密码理论与设备技术,快速构建起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国际竞争应对:1990 年代后面对美国在 “加密标准、芯片技术” 等领域的竞争,依托 1970 年代奠定的自主体系,避免了 “卡脖子” 风险。

正如 1985 年《中国密码事业发展三十年总结》所指出:“1970-1980 年的十年奠基,是中国密码事业从‘国防保障’走向‘全民服务’的转折点,没有这十年的体系化构建与规模化扩散,就没有后续商用密码与网络安全的快速发展。”

六、结语:奠基与燎原中的密码学发展逻辑

1970-1980 年的中国密码学,以 “十年奠基” 构建自主体系,以 “星火燎原” 拓展应用边界,在国际封锁与国内需求扩容的双重驱动下,走出了一条 “理论深化、设备通用、标准统一、军民融合” 的发展道路。这十年的发展逻辑,本质是 “安全与发展” 的平衡 —— 既通过体系化奠基保障国防安全,又通过规模化扩散支撑经济建设;是 “自主与开放” 的协同 —— 在坚持自主化底线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如算法标准化),避免闭门造车;是 “当前与长远” 的兼顾 —— 既满足当下军民需求,又布局抗量子密码等前瞻技术,确保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维度看,这十年的 “奠基” 与 “燎原”,是中国密码学从 “技术跟随” 向 “体系并行” 转变的关键;从现实维度看,当前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 “量子计算威胁、算法霸权竞争、应用场景泛化” 等挑战,与 1970 年代的 “技术封锁、需求扩容、体系竞争” 有相似之处,这十年形成的 “自主可控、军民融合、闭环驱动” 经验,仍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

传承 1970-1980 年的 “奠基精神” 与 “燎原智慧”,坚持自主创新、场景牵引、军民协同,中国密码学必将在网络空间安全的新时代,继续书写 “安全保障、发展赋能” 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一、官方档案

国家档案馆藏:《密码技术通用化发展规划(1973-1980)》,档案编号:GA-1973-15,1973 年。

邮电部档案馆藏:《1975-1980 年通信保密体系建设档案》,编号:Yd-1975-09,1975 年。

国防科工局藏:《密码技术发展战略报告(1973)》,编号:GF-1973-22,1973 年。

中国人民银行档案馆藏:《1979 年电子汇兑加密试点档案》,编号:Yh-1979-07,1979 年。

国家密码管理局编:《中国密码事业发展史料汇编(1970-1980)》,北京:金城出版社,2018 年。

二、学术专着

李幼平口述、王明远整理:《密码通用化之路:1970-1980 年的技术突破》,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年。

《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2016)》,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年。

张华:《中国民用密码早期发展(1970-1990)》,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年。

赵战生:《中国密码标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 年。

[美] 戴维?卡恩:《破译者:世界密码史(下卷)》(中译本),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年。

三、期刊论文

李幼平、刘军:《通用序列 - 分组混合密码理论及其应用》,《国防科技》,1975 年第 4 期(内部刊),第 1-10 页。

王明远:《1970-1980 年中国密码学的军民扩散机制》,《军事历史研究》,2017 年第 5 期,第 67-75 页。

刘木兰:《抗量子密码的中国早期探索(1974-1980)》,《数学进展》,2018 年第 3 期,第 389-398 页。

张华:《“703 型” 通用加密机的研发与历史价值》,《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 年第 7 期,第 45-48 页。

陈恒:《十年奠基:1970 年代中国密码学的体系化发展》,《中国科技史杂志》,2021 年第 2 期,第 189-200 页。

四、口述史料

李幼平访谈录(1995 年),国家密码管理局 “密码口述史” 项目,编号:mm-1995-012。

邮电部通信保密团队访谈录(2008 年),《中国邮电保密通信史话》,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年。

“703 型” 加密机研发团队访谈录(2015 年),《中国密码设备发展史口述史料》,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年。

国家密码工作协调小组秘书访谈录(2018 年),《密码协同发展的早期实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 年。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