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衍心中一沉:\"将军的意思是...?\"
\"军务要紧。\"李信拍拍他的肩膀,\"本将军需要一个月时间整顿军队。到时候,我亲自带精兵护送你去找遗迹,岂不更稳妥?\"
这是不容拒绝的\"建议\"。
\"既然将军这么说,在下自然配合。\"李明衍只能答应。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信展现出了惊人的手腕。
他先是以检阅为名,将蜀地所有军官召集起来,逐一考核。凡是能力不足的,立即撤换;凡是不服管教的,直接贬斥。
\"王军侯,你年纪大了,该享清福了。这是调令,去后方筹措粮草。\"
\"张校尉,听说你家中有事?给你三个月修正,好好处理家事。\"
\"刘都尉,你的部队训练有素,本将军很欣赏。从今天起,你调任中军,直接听命于我。\"
\"我这是按大王的旨意!安敢不从!\"他手持王命,无人敢违抗。
短短半个月,蜀地军队的中高层就换了一半。取而代之的,都是李信从关中带来的人,或者是对他唯命是从的本地军官。
张良的计策遇到阻碍最大的,是李信的用人策略。
他并不完全排斥本地军官,反而刻意留用一部分。但这些人都被分散使用,互相牵制。比如一个营的主将是他的人,副将就用本地的;一个本地人当了都尉,他的副手必然是关中来的。
\"这叫制衡之术。这个李信,虽然年轻,却很不简单。\"张良笑道,仿佛忘记了他也是个年轻人,\"李信让所有人都互相监督,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至于张良好不容易安插进去的人,大多被派到了最基层。当个什长、伍长已经是极限,根本接触不到军中机密。
一个月下来,李信基本掌控了蜀地军队。
\"主公,\"吕由焦急地汇报,\"我们安排进去的人,大多被分配到了最底层。李信似乎早有防备,对所有新兵都严加审查。\"
\"此人不简单。\"李明衍皱眉道,\"他看似鲁莽,实则心细如发。\"
更让人担忧的是,李信不仅整顿军队,还开始插手地方事务。
\"军队需要粮草,请各县配合征集。\"
\"军营要扩建,征调民夫一千。\"
\"为了军队训练,征用城外十里的土地。\"
每一个要求都打着军务的旗号,地方官员敢怒不敢言。
张若私下找到李明衍:\"李君,这样下去,李信就要在蜀地只手遮天了。\"
\"稍安勿躁。\"李明衍安抚道,\"李信虽然强势,但他毕竟是外来者。蜀地山高水深,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的。\"
果然,李信的强硬作风很快引起了反弹。
先是征粮遇到了阻力。蜀地的豪族们表面配合,暗中却拖延敷衍。送来的都是陈粮劣米,让李信大为光火。
接着是征调民夫。蜀人看似温顺,实则倔强。被征调的民夫不是装病就是逃跑,工程进度缓慢。
最麻烦的是语言问题。李信的部下都是关中人,说的是秦腔。而蜀地士兵说的是蜀语,双方交流困难,经常发生误会。
\"将军,\"李信的副将抱怨道,\"这些蜀兵太难管了。明明下了命令,他们就是听不懂,或者装作听不懂。\"
李信也感到了压力,但他不能示弱:\"继续整顿!谁不服就军法处置!\"
就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一个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