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历史穿越 > 从烽燧堡小卒到权倾天下 > 第352章 圣旨骤临,新责加身

第352章 圣旨骤临,新责加身(第1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方南手中茶杯一顿,与李文渊、张翰飞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这才第一天上班,圣旨就追到翰林院来了?

李顺引着一位面白无须、身着深紫色宦官服色的中年太监走了进来。

那太监手持一卷明黄绸缎,神情肃穆,身后还跟着两名小黄门。

“方南接旨!”

方南心中一凛,与同样惊愕起身的李文渊、张翰飞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人不敢怠慢,连忙整理衣冠,撩袍便欲跪接。

李顺和闻讯而来的其他几名翰林院官吏也赶忙在一旁躬身肃立。

宣旨太监展开圣旨,朗声诵读,声音在院落中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翰林院修撰方南,文武兼资,才识卓荦,于殿试策论中深谋远虑,朕心甚慰。”

“为储君计,为社稷谋,特加恩旨:着方南兼任东宫侍讲,即日起入值东宫,教导太子文武之道,砥砺其品行。”

“另,特授方南御前行走之职,允其联络中书、门下两省及六部,专司统筹、推进针对北方草原部族之征讨安抚策略事宜。”

“朕知你需时常往来各处,特准不必循例参加常朝,可自行安排时辰,但有要情,无论旦暮,皆可直奏于朕。此二事,即刻施行。钦此!”

圣旨内容简明却分量极重,不仅将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了方南,更赋予了他协调整个帝国中枢机构筹划北疆战略的巨大权力。

尤其是“御前行走”、“不必循例参加常朝”、“可直奏于朕”这几项,体现了建武帝对方南超乎寻常的信任和倚重。

“臣方南,领旨谢恩!”方南压下心中的波澜,恭敬叩首,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圣旨。

宣旨太监脸上堆起笑容,从身旁小黄门捧着的锦盒中取出一面金光闪闪的令牌,递到方南手中:“方大人,此乃陛下亲赐的金龙令牌,凭此令牌,宫禁、东宫、中书、门下、六部衙门皆可通行无阻,方便大人行事。”

方南再次道谢,暗中塞过一张银票。

太监笑容更盛,又客气了几句,便带着人回宫复命去了。

送走太监,李文渊和张翰飞立刻围了上来,脸上满是羡慕与祝贺。

“子谦兄,恭喜恭喜!陛下如此信重,东宫师保,御前行走,这可是多少朝臣梦寐以求的殊荣啊!”李文渊由衷赞叹。

张翰飞也笑道:“是啊子谦,日后飞黄腾达,可莫要忘了我们这些同年。”

方南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文渊兄,翰飞兄,莫要取笑我了。本想在这翰林院图个清静,读读书,校校典籍,这下可好,清闲日子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方南掂了掂手中的金牌,无奈道:“不过,能免了每日早起上朝,行动倒也自由些,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方南将圣旨和金牌收好,向掌院学士陈景升禀明情况后,便离开翰林院,径直往东宫而去。

东宫位于皇宫东部,自成一体,殿宇巍峨,规制仅次于皇帝的正宫。

朱红宫墙,琉璃瓦顶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方南来到宫门前,值守的禁军侍卫上前盘问。

方南出示了建武帝所赐的金龙令牌,表明来意。

侍卫验看无误,态度立刻变得无比恭敬,一人快步入内通传。

不多时,一位身着青色宦官服色、年纪稍长的太监迎了出来,自称是东宫典玺太监赵德。

赵德显然已得到消息,对方南十分客气:“方侍讲,太子殿下正在书房,听闻侍讲前来,很是欣喜,特命奴婢前来迎接,侍讲请随咱家来。”

方南颔首致谢,跟着赵德穿过重重宫门和庭院。

东宫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沿途可见身着统一宫装的侍女和太监们,见到赵德和方南,皆躬身行礼。

来到一处殿阁,赵德引方南入内,殿内宽敞明亮,地上铺着厚厚的绒毯,四壁书架直抵殿顶,藏书浩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檀香。

临窗设有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和几卷摊开的书籍。

十余岁的太子楚启明正站在书案前,见到方南进来,清秀的小脸上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

“方先生!您可来了!”楚启明快步迎上,竟是要行弟子礼。

方南连忙侧身避开,拱手行礼:“臣方南,参见太子殿下,殿下万不可如此,君臣之礼不可废。”

楚启明却执意道:“父皇有旨,先生乃孤的讲读师傅,私下场合,当以师礼相待。先生就莫要推辞了。”

太子拉着方南的手,迫不及待地问:“先生,您今日便要开始教孤本事了吗?是教厉害的武艺,还是像您殿试策论里写的那般,运筹帷幄的兵法?”

方南见太子如此热情直率,心中亦生好感,温和地问道:“殿下莫急。在开始新的课程之前,臣想先了解一下,殿下平日都学些什么?由哪位师傅教导?”

楚启明答道:“平日主要由太傅刘大人和少傅张大人教导孤研读四书五经、史籍典章。”

“两位师傅学问渊博,要求严格,每日都要诵读、背诵、理解经义,还要练习书法、作文。”

太子顿了顿,小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除了学习,便是去给皇祖母、父皇母后请安,大多时间都在书房里。”

方南仔细观察,发现太子面色不如同龄孩童红润,身形也略显单薄,显然是由于长期伏案读书,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所致。

方南又与太子聊了些关于民间衣食住行、农桑稼穑的话题。

太子虽然能引经据典说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大道理,但对具体的民生百态,如米价几何、织布如何、百姓日常有何疾苦等,认知却十分模糊。

方南心中渐渐有了清晰的教导思路。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