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予安的创作方向。她不再简单地将两种文化元素并列,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共通的数学与哲学基础,创作出了一件真正融合而非拼贴的作品。
《光之缝》落成那天,迪拜王储亲自前来揭幕。当阳光穿过装置,在地面投射出不断变化的中阿图案时,观众们发出了惊叹的掌声。
当地媒体评价道:“予安用光缝合了文化的裂缝,让我们看到文明之间的对话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
站在人群中,予安抚摸着手环,感受到来自bJ的轻微压力——周缝正在分享她的喜悦。她突然明白,真正的爱不是相互占有,而是相互成就;不是形影不离,而是即使远隔重洋,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
项目结束后,予安归心似箭。但就在回国的前一天,她接到了周缝的电话。视频那头,他的表情异常严肃。
“予安,有件事必须告诉你。”周缝深吸一口气,“奶奶...昨天安详地走了。”
予安感到心脏骤然收紧。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消息来得还是太突然。
“她走得很平静,”周缝的声音有些哽咽,“最后时刻,她手里还握着你绣的那方手帕。她说...她说生命就像刺绣,有开始就有结束,重要的是过程中创造了什么美丽。”
泪水模糊了予安的视线:“我马上改签机票,最快一班回去。”
周缝却摇摇头:“不,完成你在迪拜的最后工作。奶奶最不喜欢别人因为她的缘故打乱计划。她说...葬礼不必隆重,只要记得她传授的手艺和精神就好。”
予安坚持道:“但我必须在你身边。”
“你一直在,”周缝温柔地说,“每次我看到那些我们共同创作的作品,感受到手环传来的温度,我就知道你在。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最终予安尊重了周缝的意愿,但悄悄改签了机票,提前一天回国,想给他一个惊喜。
当她风尘仆仆赶到周家老宅时,却发现门口挂着的不是白花,而是五彩丝线编织的花环。院内传来不是哀乐,而是江南小调。
推开门,予安愣住了——院子里正在举办一个小型展览,展示着周奶奶生前的绣品和周缝根据她图案创作的新作品。来访的邻里们不是穿着黑衣,而是穿着带有刺绣元素的彩衣,每个人都在分享与奶奶相关的记忆。
周缝正在向大家展示一件他与奶奶合作完成的绣品,一抬头,看见站在门口的予安,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予安走上前,轻轻拥抱他:“你说得对,奶奶不希望我们悲伤地告别,而是庆祝她曾经如此精彩地活过。”
周缝紧紧回抱她,声音哽咽:“你怎么回来了...”
“因为这就是我应该所在的地方,”予安柔声说,“与你一起纪念一个非凡的生命。”
那天晚上,宾客散去后,予安和周缝坐在奶奶常坐的绣架前,翻看她留下的绣谱和日记。
在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里,他们发现了奶奶写于去年冬天的一段话:
“生命有限,但爱与创造不息。今日见缝缝与予安,知我手艺精神有继,无惧时日。真好啊,年轻的爱如此明亮,能缝补世间所有裂缝。”
合上日记,两人泪中有笑。周缝轻轻握住予安的手:“奶奶说得对,爱与创造不息。而我们,将继续缝合这个世界,用我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