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霆野立即让老杨带他去看。那是一片约三亩的坡地,上面确实有几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但地理位置极好,背靠小山,面朝溪流,视野开阔,环境清幽。
“就是这里了!”宋霆野一眼就相中了这块地,“面积足够建五六户小院,还有公共空间。”
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开始规划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片地属于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按规定不能进行建设。
“难道就这么放弃了?”宋霆野不甘心。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予宁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建议:“为什么一定要新建房屋?可以考虑轻质的装配式建筑,不破坏土地性质,还能保留田园风貌。”
这个思路打开了新局面。经过咨询,他们找到了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材料,房屋采用架空设计,不破坏耕地,必要时还可以整体迁移。
解决了土地和建筑的问题后,项目终于进入了实质阶段。宋霆野给这个养老社区取名为“互助小院”,寓意老人们在这里互相帮助,安度晚年。
予安免费提供了设计方案:五栋独立的小院依地势而建,每户都有四十平米左右的院子;中央是公共活动区,包括食堂、医疗室、图书室和活动场地;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树木和植被。
资金方面,宋霆野采取了创新的“共建共享”模式:参与者预付一定的建设资金,获得小院20年的使用权;日常运营费用由大家平摊;“老兵之家”公益基金会提供部分补贴。
令人感动的是,消息传出后,不仅有许多老兵报名,还有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主动捐款。曾经受益于“老兵之家”的企业家王总再次慷慨解囊,捐赠了全套的适老化设施。
开工建设那天,村里来了很多人看热闹。看着挖掘机平整土地,工人们搭建房屋框架,宋霆野和孟沅相视而笑,眼中都有泪光闪烁。
“真没想到,咱们这把年纪了,还能干成这么一件大事。”孟沅感慨道。
宋霆野握住妻子的手:“因为有你在背后支持我啊。”
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村民质疑项目会破坏村庄环境,有参与者中途因健康原因退出,还有一次大雨冲毁了部分基础...但每次遇到困难,宋霆野都会想起当年创办“老兵之家”的经历,告诉自己不能轻言放弃。
孟沅则发挥了她在“老兵之家”积累的管理经验,细心协调各方关系,安抚参与者情绪,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她还专门学习了营养学和老年代谢特点,为未来的社区食堂制定科学食谱。
四个月后,“互助小院”终于竣工了。五栋白墙灰瓦的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坡地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公共活动区的玻璃阳光房明亮温暖,医疗室设备齐全,食堂干净整洁。
最令人称道的是细节处的适老化设计:无障碍通道、防滑地板、紧急呼叫系统、圆角家具...处处体现着对老年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