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米站在略显破败的码头上,冰冷的金属栏杆硌着她的手心。
雨水顺着她的防水外套滑落,滴在摊开的皮质笔记本上。
她下意识地用笔在笔记本上轻敲着,发出有节奏的轻微“哒、哒”声,这是她集中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她的目光投向那艘在细雨中显得模糊不清的老旧渡轮,根据她搜集到的资料,艾伦维克来的时候也是乘这条渡船来的。
这个念头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连接感,他就是从这里,踏上了亮瀑镇的土地,跨过了那道无形的、将平凡世界与后续发生的种种诡异事件分隔开来的入口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塔米习惯于用逻辑和证据构建模型。
但面对艾伦维克失踪案这种充满超自然暗示的谜团,她发现常规的科学方法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她尝试了一种更偏向犯罪心理侧写的方法。
她写了下来:“抵达点:渡轮码头。天气:似今日,阴雨。当时的心境:?”
她总觉得,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思考,尝试进入他们的思维框架,对破案很有帮助。
这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已知事实的情绪推演,做他们做过的事,看他们看到的场景,哪怕只是站在同一个码头,感受同样的阴冷潮湿,也能捕捉到一些档案文字无法传递的信息。
她相信,这种换位思考,能给她的笔记本增添许多色彩,不仅仅是冰冷的的数据,还有更贴近人性的理解。
塔米感到雨点落在她的脸上,冰凉的感觉让她微微一颤。
她抬起头,灰蒙蒙的天空仿佛一块浸透了水的抹布,沉甸甸地压下来。
“天啊,又下雨了?”
她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无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
她拉起兜帽,试图阻挡这无孔不入的湿气,雨一直下个不停,自从他们抵达亮瀑镇,阳光似乎就成了稀罕物。
这种天气无疑加剧了环境的压抑感,也让她格外想念纽约的便捷,还有干燥和那种熟悉的喧嚣。
在那里,问题似乎总有明确的解决路径,而不是像这里一样,一切都笼罩在迷雾和不确定性中。
到目前为止,这趟科研之旅并不如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她原本的计划是采集巨釜湖的水样和周边地质样本,分析可能存在的环境异常。
但现实是,先是在湖边发生了那件事,她不愿具体回想,因为那件事让她感到心惊肉跳。
然后,又和艾德吵架了。
想到艾德,她心里一阵复杂。
难怪会吵起来,她承认,那件事发生后,他们俩都憋着一口气。
恐惧、压力、以及对未知的不同反应方式,让原本就因旅途劳顿和创作瓶颈而紧张的艾德变得格外敏感易怒。
争吵中,塔米说了些狠话。
她指责他不切实际,依赖成性,甚至暗示他的艺术追求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