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闪站在人群里,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我研究的电池,以后肯定得叫‘李雷闪电池’!
等以后造出能反复充电的,再整个‘李雷闪蓄电池’,要是以后能做小了装在电报机里,还能叫‘李雷闪微型电池’,一代代迭代下去,我的名字说不定能跟着电池传遍天下!”
他越想越美,忍不住偷偷瞄了眼旁边的朱慈炤——
只见朱慈炤也激动得满脸通红,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都泛了白,显然也在琢磨:
自己负责的电报技术,以后定然会随着线路传遍四海,说不定哪座重要的电报站、哪条跨区域的电报线,就会冠上“朱慈炤”的名字。
另一边的林有德更是激动得身子发颤,连呼吸都比平时重了几分。
他脑子里已经开始畅想:
中南司管着那么大的地盘,以后开发出新的城池,说不定就有一座叫“林有德城”;
要是能改良出高产的作物,说不定还能叫“林有德稻”“林有德棉”,想想都觉得浑身是劲,连之前对农科知识的些许畏惧都没了。
跟他一起的二十二名主管太监,比他还要兴奋,凑在一起压低声音议论:
“咱们各自管着一府的事,只要好好干,就算混不上城池命名,能有个村子、镇子冠上自己的名字,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可不是嘛!到时候后人一提起那地方,就知道是咱们当年带人开垦、建设出来的,这名声能传千古,比给家里修祠堂还体面!”
谁都明白,皇帝这“大饼”算是画出了新高度。
可跟以往那些遥远的承诺不同,这大饼不是虚的——
“戴苍短铳”当场定名,“鲁有林镇”随口就定了方向,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就摆在眼前,让所有人都真切看到了希望。
这份“只要拼命干,就能留名后世”的盼头,比任何金银赏赐、官阶晋升都管用——
毕竟钱会花光,官会离任,可刻在土地、物件上的名字,能跟着大明一起传下去。
这样的机会,谁不想拼尽全力,为自己挣一个能被后人记住的名字呢?
徐琳达早在十月初十就搬离了西苑,手里拎着个半旧的布包,里面只装了几件换洗衣物和笔记,就正式住进了化学科实验室。
对她来说,满屋子摆得密密麻麻的试剂瓶、冒着细微气泡的反应釜,还有刻着精准刻度的玻璃仪器,可比西苑雕梁画栋的精致宫殿更有吸引力——
每天守着实验台,比在宫里应付那些虚礼自在多了。
其实早在十月初二,朱有建肚子里那点仅有的化学知识,就被徐琳达“榨”得一干二净。
从最基础的氧气、氢气检验方法,到酸碱溶液的配比与分析,再到硝酸、硫酸这些关键试剂的制备流程,徐琳达连一个操作细节都没放过,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追着朱有建刨根问底,直到完全吃透原理、记熟步骤才肯罢休。
等彻底摸清了所有知识点,徐琳达对这位临时“化学老师”兼“工具人”皇帝的态度,也变得直白又不留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