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爷,他们不是都已经说了?”
朱允炆不想说自己的想法。
别的道理他可能不懂。
但有一个道理,他很懂。
就是说的少,就错的少。
他更想躲起来,一直让别人给他当刀子,当嘴替。
朱元璋一眼就看出来他这个心思了。
气的闭上眼沉默了两息,感慨一句只知道鬼蜮小伎俩,一点都不光明正大!
才又睁开眼:“朕现在想听听你的想法!”
“是。”
看朱元璋有点生气了,朱允炆不敢再耽搁,立马站了出来,看看蓝玉,又看看黄子澄。
最后才把目光看向装透明人的李暄。
“孙儿以为,这个,那个...”
朱允炆磕巴的这时间。
朱棣这边,两边嘴角疯狂往下拉,一副嫌弃的嘴脸。
不公平!
朱元璋你这个老登,吹黑哨啊你!
我要说话,你不让我说。
现在你竟然点名让朱允炆说!
偏心偏的都不藏着了是吧!
这边,朱允炆结巴半天,总算想到了一套说辞:
“孙儿以为,黄先生所言其实还是在理的,对李御史的封赏不宜过高。”
“当然!”
“皇爷爷,孙儿没有打压李御史的心思,只是持着一颗为朝廷,为李御史好的心。”
“方才众人之所以有争议,无外乎就是质疑李御史。”
“既然有质疑,就说明李御史威望德行还不足以服人,中庸有言,大德必得其位,就是说德行不足者,不配其位。”
“若是此时封赏李御史,岂不是将李御史架到了火上烤?这反而对其有害。”
“孙儿还以为...”
朱允炆侃侃而谈。
浑然没有发觉,上面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黑。
就连朱棣都听不下去了。
“行了行了,允炆你不用说了。”
朱棣这次没有再请示朱元璋,就主动为李暄说起话来:
“允炆你太拘泥于教条了,封赏怎么能一味的参考书上说的话去做!?”
“孔子后裔子思,他写中庸的时候,他有提前预知后世发生的任何事吗?”
“皇叔!”朱允炆想辩解。
朱棣却不给他机会,继续说道:
“这是其一!”
“其二!你说李御史德不配位,四叔问你,满朝!可有人立下过他这等大功!?”
“开疆拓土,为朝廷觅得几百年的财富!”
“这等大功!怎么能叫没有德行!?”
“燕王殿下,立功和德行怎么能混为一谈!德行乃是讲一个人对自身品德的修养!”黄子澄方孝孺抓住朱棣的话反驳。
朱棣斜睨了他们二人一眼,不屑说道:
“本王眼里,坐而论道不是德行,对朝廷有功!于国家有利!这才叫有德行!”
“否则,这满朝选拔臣子,还用得着科考?不如把推举孝廉那一套再翻出来用好了!”
“这是其一!其二!”
朱棣瞪住黄子澄齐泰:“你们二位大人也去了东瀛,也知道李御史为朝廷觅得几座金山的事!”
“本王问你们,这几座金山,可供朝廷兴修多少水利!建设多少军屯!赈济多少灾民!免除多少贫困地区的赋税!?”
黄子澄齐泰汗流浃背了。
方孝孺还有其他文臣,此时也压力山大,绞尽脑汁的思考反驳的话。
然而想了半天。
他们却发现朱棣这番话,滴水不漏!
朱棣正起脸色,继续逼问:
“凭此一项!李御史就挽救了不知多少黎民百姓!”
“这等事,算不算是有大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