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从工坊的破窗吹进来,卷起地上的铁屑,落在工匠们的脸上。
他们看着手中的锤子,眼中满是绝望 —— 他们知道,就算再努力,也无法造出能抗衡宋国的火器,辽国的灭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与辽国的萧瑟截然不同,宋国的开封城内,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百姓们提着小吃,脸上满是笑容。皇宫的太和殿内,气氛更是热烈,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讨论着是否要趁辽国虚弱,一举将其灭亡,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陛下!辽国如今内忧外患,百姓离心,士兵厌战,正是我大宋一统天下的绝佳时机!” 兵部尚书周大人率先出列,躬身道,“臣请命,率军出征,定能在三个月内,攻克辽国上京,生擒耶律洪基!”
“陛下,周大人所言极是!” 禁军统领赵将军也上前一步,语气激昂,“我大宋现有改良连珠炮五千门,手榴弹十万枚,还有李大人研制的神器‘狙击步枪’,对付辽国的残兵败将,简直是易如反掌!只要陛下下令,臣愿为先锋,第一个杀进上京!”
文武百官纷纷附和,有的说辽国已是强弩之末,不打可惜;有的说一统天下是历代先帝的夙愿,如今时机成熟,绝不能错过;还有的说李正华的火器天下无敌,就算辽国负隅顽抗,也抵挡不住宋军的攻势。
圣上坐在龙椅上,听着百官的议论,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反而带着几分沉思。他知道,百官说得有道理 —— 宋国如今国力强盛,火器精良,确实有能力灭亡辽国。
可他也明白,战争一旦打响,必然会劳民伤财,百姓又要陷入战火之中;而且,辽国虽然虚弱,却也有百万子民,若是拼死抵抗,宋军就算胜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诸位卿家的心意,朕心领了。” 圣上缓缓开口,“只是一统天下之事,关系重大,不可贸然决定。朕需要时间考虑,也需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站在文官队伍末尾的李正华身上,“李正华,你常年研究火器,又熟悉辽国的情况,你怎么看?”
李正华心中一凛,连忙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是否攻打辽国,需从两方面考量。一方面,我大宋现有火器确实占据绝对优势,辽国的仿制火器不堪一击,若是开战,胜算极大;另一方面,辽国虽弱,却也有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子民,若是强行攻打,必然会激起辽国百姓的反抗,到时候我军粮草消耗巨大,恐会陷入持久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辽国如今已有‘投诚’之声,若是我们暂缓攻打,继续用日用品渗透,用火器威慑,或许用不了多久,辽国就会不攻自破,部分百姓会主动归降。这样既能减少我军伤亡,也能让辽国百姓心甘情愿地成为大宋子民,避免日后出现叛乱。”
百官闻言,议论纷纷。有的赞同李正华的看法,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有的则反驳说,辽国反复无常,若是给其喘息之机,恐会卷土重来,到时候再攻打,难度会更大。
圣上看着争论不休的百官,轻轻敲了敲桌案,语气严肃:“此事暂且搁置,朕自有决断。散朝后,李正华留下,朕有要事与你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