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历史穿越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77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节日、传承,增强华夏归属感认同感

第377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节日、传承,增强华夏归属感认同感(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没错,一个封爵,要赏赐的东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袭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制。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勋贵满门都招进学校里,进行培训,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多挣爵位。

景泰朝,封国公十四位,侯爵过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袭的武将不计其数。

你是军中武将,你会支持谁?

皇帝从来没说过,爵位多,负担重。

反而总诏来勋贵家主入宫,一顿臭骂,逼迫他们的子侄族人从军,建功立业,爵位皇帝从不吝啬。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还要在他们立下战功的地方建庙祭祀的,还要办授勋礼,给武将们授勋,赏赐府邸、工厂,各种东西变着花似的赏赐。

还有战争中战死将士的遗孤,都是皇帝掏钱养着的。

军中上下,谁不得说皇帝够意思,为这样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说军饷,绝对一分不少的发下去,只会多发,不会少发,只会早发,绝不晚发。

各种补贴,皇帝变着法似的赏赐,只多不少。

对军中战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将每个战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让后人铭记。

皇帝做了这么多,在军中必然备受爱戴。

太子呢?

太子对一个爵位都抠搜,何况一大群有功之臣的赏赐了呢,就说劳军支出,大明每年支出2000万左右,全出自内帑。

这笔钱,可以不支出的。

不劳军照常打仗,以前也没有劳军钱,但皇帝觉得不给发钱,发东西,吃掉,像断头饭一样,吃顿最好的再上战场。

不给,照样上战场。

皇帝却肯花。

对于承嗣的武勋家族,也是百般照顾,甚至,天下武勋的名字,皇帝都知道。

景泰朝的勋贵,皇帝是逮着谁想骂就骂,但这些勋贵没有一个怨恨皇帝的,因为皇帝骂他们是为他们好。

骂他们是让他们的旁支族人出来从军,去战场上挣爵位,骂他们是让他们自己努力升爵位,努力挣世券。

皇帝从来没说过节约军费开支,反而每年往上加,让所有武勋学兵法,去打仗,去立功,总说大明公侯太少了。

就这份心胸,太子就没有。

就说朱永,参加过夺门之变,皇帝没杀他,已经是法外开恩了,景泰四十七年,朱永竟荣封保国公。

朱仪于去年过世,皇帝直接下旨,赠昌平王。

朱仪的弟弟,朱佶,早就封伯爵了,一家一王一伯爵,皇帝还不够意思吗?

勋贵上下还有什么可说的,跟着这样的皇帝干,有没有前途?

皇帝只看战功,不看出身,不看地位,有功必赏。

再看看于谦,生前是郡王,死后获赠亲王爵,大明绝无仅有,死后配享多庙。

景泰五十年,皇帝对徐达、常遇春、冯胜、张玉、朱能等进行一轮追封,全做了亲王,并对开国公侯的后人,也多加赏赐,鼓励他们上战场,为自己挣一份爵位回来。

张玉的后人,英国公一脉是怎么对待皇帝的?

皇帝不照常追封了吗?

有功就是有功,大功不允许抹杀,这是皇帝的胸襟。

就皇帝这份大方,别说太子,太孙也自愧不如。

这种追封,看似一道圣旨的事情,但要经过繁重的礼仪、祭祀品等等,都是要花钱的,而这钱是要永远花下去的。

皇帝舍得花。

据说。

皇帝打算昆仑封禅回来,根据黄帝纪年来算,景泰五十年,是开元4203年,皇帝要追封4203位,对华夏有突出贡献的人。

这可是大工程啊。

皇帝的意思是,为这4203位英灵,在昆仑山上设庙祭祀,未来每增加一年,就增加上一位,让后人永远记住对华夏英雄。

皇帝毁了别人的文明。

却对自己的文明,视若珍宝。

从景泰五十五年开始,就在民间征集历史上的英杰了,民间反响非常激烈,因为人选太多了。

当年皇帝提出感动华夏英雄人物,和感动大明英雄人物,在民间就引起一片好评。

这几年,年年都办,英雄人物,值得永远铭记。

中枢更是出版了很多英雄传,邀请家,按照历史上的英雄书写,永远传承下去。

今年昆仑山封禅。

明年就开始为英雄立雕像祭祀,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之前的英雄,都要列入其中。

而昆仑封禅中,皇帝还会立皇帝庙,将历朝历代为华夏做出突出贡献的皇帝,全部放入其中祭祀。

皇帝不列入英雄中,皇帝单独立庙。

朝野上下,竟没人上疏皇帝,认为不该兴师动众云云。

因为这是自己的历史。

皇帝重视自己的历史,这是光荣,天下百姓当与有荣焉。

这样做的政治信号更加明显。

大明疆土太大了,诸族都需要认同感,得为这种认同感,寻找一个根源。

皇帝庙,不能只祭祀中原皇帝,像南越、吐蕃、大理、西夏、室韦、高句丽、朝鲜、倭国、匈奴、突厥、西辽、蒙古等等,这些国家,也属于华夏历史呀,自然也要列入皇帝庙啊。

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欧洲等地区有作为的皇帝,也可以挑几个功勋卓越的,列入其中,比如亚历山大。

祭祀个几百年,世界认同感就来了。

这样就解释了,大明不是征服者,而是古代世界是一统的,本来就都是华夏古地,华夏支脉互相攻伐,导致各国暂时分开了而已。

如今大明,统一华夏,让各族同胞,回到母亲的怀抱。

所以呀,大明繁荣,是天下的繁荣,是华夏万族的繁荣。

这种先见之明,太子也有。

但他舍不得这么多钱。

就说在昆仑山上修宫殿,要花多少钱?以后维护要花多少钱?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寻根溯源,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吗?

皇帝却说有。

为什么蒙古人为大明征战,仅仅因为大明强吗?

不全是。

因为大明朝廷把他们当成人,因为大明把他们当成同胞,因为大明对所有有功之臣,是一视同仁。

看看倭人,近几年出现了十几个侯爵。

倭国为了大明占领世界,死掉了300万人啊。

这几年,明人不停往倭国移民,除了没有直接收复倭国外,倭国已经完全是大明的附庸了。

封几个侯爵,亏吗?

还有臓兵,从雪山往下打印度,臓兵出了多少力?

就说宫中,有多少佛兵拱卫皇帝?

苗瑶彝壮就别说了,他们是南征的主力军,多少人血染疆场,难道不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吗?

大明西征,征召了多少维人、回人,杀得咸海一片白地。

蒙古诸部,为了大明死了几百万人。

难道蒙古人的皇帝,不该入祀吗?

应该!

大明不单单是汉人的大明,是天下各族,蒙古、维、回、臓、苗、瑶、彝、壮、索、朝、倭共同的大明,各族和汉人一样,都是华夏人,享有一样的权力。

景泰五十六年,倭国诞生第一个进士,虽然这个进士是汉人,但也是在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汉人。

各族都有官员在朝中效力,都有兵卒在军中效力。

他们的历史,同属于华夏。

华夏这个概念,必须扩散到全球去,这才是华夏。

大明必须要祭祀。

不止在昆仑山搞祭祀。

皇帝打算封十大名山,每座名山,都要设下祭祀,增强国家认同感。

这十大名山,要散布整个大明,像朝鲜、倭国、缅暹、婆罗洲都要有,让当地人不能脱离大明。

只是第一次封而已,接下来就多封,世界都要封,弄个一百座名山,一百条江河,全世界一起祭祀。

文明不能断,根源不能丢。

为了文化根源。

皇帝还设定了特定节日,国庆、元旦,还有传统节日,皇帝让天下人都过,必须要过。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