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历史穿越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19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乱象、肃清

第419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乱象、肃清(第1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第420章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乱象肃清

新四川,老四川版图中的松潘卫、成都府、龙安府、潼川府、邛州、眉州、雅州、天全六番、黎州、四川行都司、东川府、乌蒙府、马湖府、家定州,基础上,又扩大青海省扎伦湖以南的地区,玉树府、朵甘府,将整个横断山脉,扩入四川。

四川成为大明另一个版图几乎完全覆盖在山脉上的省份。

朱厚一路颠簸,登上了横断山脉,又从横断山脉下来,进入四川最富饶的成都府。

新四川,人口1.2亿,而主要人口却聚居在成都府。

根据统计,小小的成都平原,聚集着9000万人口,省治成都达到了惊人的3600万,仅次于重庆。

但是,成都周围的城市群,比如汉州、德阳、简州、资阳、邛州、眉州等,所有城市,人口都在一千万左右。

狭小的成都平原,成为四川人口最密集地区。

朱厚乘坐火车,穿过横断山脉,看到的是人烟稀少,多是以农耕、旅游为主的生态,甚至走个几十里都看不到一个人。

可进入成都平原,看到的全是人,人满为患。

新四川经济很平庸,可如果计算大明百强城市榜单,成都稳居前二十,甚至有望坐十五望前十,真要比较的话,重庆未必是他的对手。

整个新四川,经济近乎自成体系。

大明全产业链,大明都有。

而且,作为进入乌斯的要道,成都还要负担协防乌斯,供应乌斯物资的重担。

除此之外,南面的云南和大理省,也需要成都在一定程度上供血。

负担三省经济的核心之地。

中枢再怎么重视成都都不过分。

大明实行十京制时,一度想将成都升级为京师,可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可有朝臣认为,如果成都升级为京师,四川哪里还适合建设一座省治了?所以,成都升级为都城的意见被放弃。

入要道,一共有两条,一条是走甘肃-西宁入,是传统的入线,另一条则是从成都迎难而上,横穿横断山脉,修建一条难度系数极高近乎无法完成的天路。

大明天路其实有两条,青藏线,其实和永乐朝修建的驿站,是一条路,也是最常见的登天之路,历朝历代都用这条路。

景泰三十九年时,大明又修了一条,就是从成都入的公路,当时被誉为不可能修成的工程。

结果,在朝野上下共同努力下,耗时十七年竣工。

第三条路,是从大理省入,连接昆明-大理,连接整个百越。

这条路是景泰四十四年时开修的,主要是中华江配套工程,至今还未竣工。

待修通三条路后,入就拥有三条路:乌斯,直通青海-甘肃-陕西入京;直通成都-重庆-武汉进入大明腹心之地;直通大理-昆明入百越之地,可谓是四通八达。

而入铁路,也是两条线路:一条是走老路,永乐朝修驿站的那一条路;另一条则是走成都入,但这条路,目前还在理论阶段,施工难度大,要等乌斯气温提升后,电气革命成熟后,直接修建内燃机新铁路。

景泰六十六年,大明第一家内燃机火车厂,在成都挂牌制造,意味着两年之后,成都将诞生西南第一辆内燃机火车。

作为西南的腹心之地,成都再怎么繁华都很正常。

而成都,恰恰是乌斯人最聚积的地区,人喜欢在成都居住。

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乌斯总人口才400万,还留在山里不足200万人,年轻人都已经走下大山,融入俗世了。

大明和平拿下乌斯时,乌斯人口才120万人。

人口暴增的原因,主要是离开了雪山,走下山进入城市里生活,和汉人聚居,拥有了充足食物,人口自然就增多了。

可那些走出雪山二十年的人,基本都忘记了自己和汉人的区别,像在汉区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人,已经彻底是汉人了。

怀柔乌斯四十余年,四百万人口完全听不懂汉话的,已经没有了,而还不会说汉话的,都是老头老太太,也就几十万人,年轻人、孩子都在说汉话行汉文了。

哪怕在雪山之上,也可以用汉语正常交流了,偶有不会说的老头,但都听得懂。

大明可没有其他语言的考试,只有汉语一门。

但要修一门外语。

主要是天下所有文字汇编成的一本书,比如二十六个字母,一些英法德语单词,一些蒙语、语等等有趣的词汇和句子。

大明高考,是十一门课,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经义、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外加一门口才,高考也分笔试和面试两次考试。

高考不分文理,都要学。

口才没有卷面分,主要应对面试,面试是高考结束后,暑假期也不能放飞自我,要练习面试,大学有入学考试,就是面试,考生面试成绩过关后,才能进入大学。

大明对大学是严进严出,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柴,上大学不是为了延缓就业,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上学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锻炼能力,所以每年都会有大批留级生,会颁发大批肄业证。

十门功课,满分是800分,语文、数学各150分,政史地经合一张卷,共250分,物化生外合一张卷,共250分。

老皇帝非常重视大明文字的发展。

从景泰十年开始,便不停翻译外来书籍,填充汉语,丰富汉语言,并每五年增修一次词典,十年一次大修,每次都会增加厚厚一大本的新文字。

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时,景泰大辞海,那种最大部头的辞海,已经有一百多本了,普通人根本就不会买这种工具书。

朝廷在消灭其他文化的同时,不断从其他文化中濡养汉字,增强汉字生命力,持续推广汉字。

一些英语、法语、德语连他们本国人都不太学了,但大明学子却都会一点。

而这几年,大明还在推广普通话。

这个普通话,也是经过几十年激烈讨论的,直到景泰五十八年才彻底定下来,景泰六十二年才开始全国推广。

到底什么才是普通话,这个范围实在太大了,唐宋元明,口音完全不一样,大明定国之初是吴侬软语,定为官话国语。

可是,随着太宗迁都北京,从天下迁来大批富户,大肆融合后,导致大明的南京官话走歪了。

就连朱祁钰说话,都区别于南京人的口音,或者说完全不一样。

别说他了,太宗皇帝的口音,都趋向于北方口音。

但他说的话,跟现在的普通话并不一样,东北方言也不是后世那样的。

随着景泰十二年开海,大明越来越包容并蓄,整个京畿容纳两亿人口,来自天南海北的哪的都有,口音就更杂了。

就连皇帝四十一个儿子,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

跟哪个师父时间长了,就学会了他们的口音。

如果采用京片子,还是听不懂,因为这个时代的北京话,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彻底定型。

比较成熟的是南京话、粤语、闽南话、河南话、陕西话、四川话。

经过漫长时间的讨论,朝野上下,参与讨论的有几个亿人,热烈讨论该定哪种语言为大明国语,民间吵了几十年。

因为没有统一的方言,实在不行了,天南海北说话都不通,怎么做生意?怎么交融并汇?

初期讨论都是以雅言为主,可雅言晦涩难懂,并不适合做官话,必须确定一种大家都能听懂,非常标准的普通话。

最终在景泰五十八年,确定新国标,基本符合后世的普通话。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