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一代名臣曾国藩 > 曾国藩使用左李之道

曾国藩使用左李之道(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曾国藩命左宗棠马上回湖南募勇。左宗棠募勇成军后,曾国藩便向咸丰递上一折,举荐左宗棠带领新招募的十营五千人楚勇,去增援浙江。左宗棠就是自此才正式浮出水面,并且在曾国藩的一再保举下,很快被补授浙江巡抚,在刚交五十岁的时候,成了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也成了同治中兴的第二号名臣。

虽然两人日后曾经因为某些原因一度绝交,可是,曾国藩从不曾因为个人恩怨在公务上掣肘左宗棠。左宗棠西征的时候,曾国藩为左宗棠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还推荐自己最得力的部下刘松山随行。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时,刘松山功不可没。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国藩更是自叹不如左宗棠,认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

左宗棠晚年时逢人便骂曾国藩,但曾国藩从不计较,所以就连左宗棠自己都不得不为曾国藩的度量折服。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二

接下来,再说一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

李鸿章的出身比曾国藩高。曾国藩是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后来因为朝考成绩比较好,是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见曾国藩的字比较周正,遂拔置第二名,这才被钦点成翰林院庶吉士。李鸿章殿试列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朝考后没费什么周折便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顺利得让人眼红。

曾国藩升授侍讲学士以后,因为是京师翰林院公认的文章大家,又很得穆彰阿的青睐,还能经常见到皇上,尤其开坊掌印后,更是声名鹊起,很多封疆大吏都把子弟送到门下,普通举子更是趋之若鹜。李鸿章的父亲刑部郎中李文安和曾国藩是进士同年,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为了能让儿子鸿章拜到曾国藩门下,李文安拜见曾国藩时甚至自称“下官”,被曾国藩当头喝住,才改称“年兄”,李鸿章自然就成了曾国藩的门生、年家子。

李鸿章从此以后就吃住在曾府,和其他举子一起读书写字,跟着曾国藩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受益匪浅。这期间,李鸿章视曾国藩如父,两个人情同父子。

在曾国藩因翻修文庙被降四级处分的时候,只有李鸿章和郭嵩焘没有另投师门,曾国藩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对这李鸿章和郭嵩焘格外地看重。

曾国藩统带湘勇南征北讨的时候,李鸿章也在安徽跟着安徽巡抚福济,与进入安徽的太平军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拼杀。但福济对李鸿章并不看好,还处处排挤他。李鸿章无奈之下,跟着哥哥李瀚章走进了曾国藩的大营,当时是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

曾国藩先让李鸿章办理文案,借机考察他的能力。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五月,经过全面的考察,曾国藩决定奏留李鸿章。他在上给朝廷的《李鸿章留营襄办片》中是这样说的:

按察使衔,记名道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咸丰三年正月奉旨,随同工部侍郎吕贤基办理安徽团防。嗣经提臣和春、安徽抚臣福济奏留军营,襄办一切。在事日久,懋著勤劳。七年九月,福济奏报该员丁父忧服阙,俟经手事件料理完竣,给咨回京俱职。钦奉谕旨在案。该员皖营经手事竣,于上年冬间来江西省母后,即欲回京。臣因该员久历戎行,文武兼资堪以留营襄办。昨因添兵助攻景德镇,檄李鸿章会同曾国荃等前往督剿。

尽管把李鸿章留在了身边,但能不能大用,曾国藩还要进行进一步考察。曾国藩是出了名的谨慎,保举左宗棠时谨慎,保举李鸿章时同样谨慎。

李鸿章看出了这一点,于是在公事上更加尽心尽力。在此期间,他帮着曾国藩分析局势,解决问题,一共为曾国藩办了四件大事:一件是劝恩师不要北上勤王,二是替曾国藩起草最负盛名的参折《参翁同书片》,三是劝恩师不要把总督衙门设在祁门,四是力劝恩师放过李元度。通过这些事情,曾国藩对李鸿章的人品和办事能力彻底放了心。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上海告急,朝廷命曾国藩加派兵勇援沪。曾国藩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给朝廷飞上一折,据实讲明现有兵勇不敷调派,奏请加派道员李鸿章回籍募勇。曾国藩此时既是钦差大臣,还是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并且统辖江苏、安徽、江西,并浙江全省军务,他的话朝廷没有不准之理。

曾国藩考虑到李鸿章的队伍兵力太单薄,不能独当一面,于是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就有:第一,属于湘军系统的“春”字营(张遇春)和“济”字营(李济元);第二,太平军降将程学启“开”字两营;第三,湖南新勇“林”字两营(滕嗣林、滕嗣武)以及后到的“熊”字营(陈飞熊)和“垣”字营(马先槐);第四,曾国藩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的亲兵两营(**国、周良才)。其中,以桐城人程学启部“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士卒多系安徽人,后来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当时即在该部。这样,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十四个营的建制。每营正勇五百零五人,长夫一百八十人,共六百八十五人,和湘军的建制一样。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检阅了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李鸿章开始展现他的才华。他率领淮军到上海不足一年,便因为战功卓著,被朝廷正式任命为江苏巡抚。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没有曾国藩的大力营救、无私举荐,就没有后来叱咤风云、一榜拜相的左宗棠。晚清少了左宗棠,也就少了那场可歌可泣的收复新疆之战,说不定我国的版图也就少了那个一望无际的大公鸡尾巴。没有曾国藩的大力提携、全力支持,就不会有后来被誉为“再造玄黄”“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如果晚清没有李鸿章,中国人民可能遭受的灾难还要更加深重,背负的耻辱更大更多。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