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1782年—1850年),本名爱新觉罗·旻宁,嘉庆帝第二子,清朝第八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
咸丰帝(1831年—1861年),本名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帝第四子,清朝第九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第七位皇帝。
同治帝(1856年—1875年),本名爱新觉罗·载淳,咸丰帝长子,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在位十三年,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族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公元一八六五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蒙古铁骑)中捻军埋伏后被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公元1868年为止。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亲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875年1月12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十九岁。年号同治,顾名思义,即两宫同治之意。
爱新觉罗·奕(1833年—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帝登基后,遵道光帝遗命封其为恭亲王。曾配合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因功得封议政王。主张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大臣,支持变革、开展洋务运动。
曾竟希(1741年—1815年),曾国藩之曾祖父,一世务农。
曾玉屏(1773年—?),曾国藩之祖父,号星冈,一世务农。
曾麟书(1790年—1857年),曾国藩之父,字竹亭,出身秀才,教书为业。
曾纪泽(1839年—1890年),晚清著名外交家,字劼刚,曾国藩长子。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同治年间相继出使英、法、俄诸国,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更立新议,迫使俄国交还强行霸占的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官至户部左侍郎。曾纪泽学贯中西,有诗古文及奏疏若干卷,早岁所著,有《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说》等传于世。
曾纪鸿(1848年—1881年),字栗诚,曾国藩次子,数学家。曾纪鸿科举不第,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早年协助丁取忠纂辑《粟布演草》,二十五岁就独立完成《对数详解》五卷,又与同是丁取忠学生的左潜、黄宗宪合作,撰成《圆率考真图解》。悉心研究西方代数学,在《圆率考真图解》中,他对西方数学家尤拉的方法加以改进,删繁就简,计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
穆彰阿(1782年—1856年),满洲镶蓝旗人,郭佳氏,字子朴,号鹤舫。两榜出身,是道光年间的重臣。历任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权倾朝野。咸丰元年被罢黜回籍。
琦善(1786年—1854年),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字静庵,军功出身,袭侯爵,是道光年间的重臣。历任巡抚、总督、将军等。按《曾国藩年谱》记载:“大学士琦善在新疆办理番案得罪,钦差大臣萨迎阿前往查办,奏请将琦善交刑部治罪,奉旨逮问。闰八月,琦善至京师,入刑曹,钦派军机大臣三法司会审。”褫职获罪。后被起用,奉命建立江北大营,不久病死。
陈孚恩(1802年—1866年),江西新城人,字子鹤,拔贡出身。道光末年官至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咸丰帝登基被勒令致仕。
恒春(生卒年不详),满洲正白旗人,萨达拉氏,字宜亭,嘉庆年间进士。咸丰元年任刑部尚书,咸丰二年降四级调任。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两榜出身,是道光年间的重臣。道光二十年一月任两广总督,同年十月被革职。咸丰帝登基被起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督理军务,死于赴任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