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破的消息传到湘军大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见火候已到,马上含毫命简,在为杭州守城各官请恤的同时,又密疏请简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一
曾国藩在把奏折抄送左宗棠的同时,又内附密函一封。
密函是这样写的:
浙江竟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失守,六十万生灵同遭浩劫,天乎酷哉!弟于二十五日覆奏统辖浙江军务,已附片密请简阁下为浙江巡抚,无论是否谕允,目下经营浙事全仗大力,责无旁贷!浙东民情极坏,难遽图志。宜先经略浙西,欲复浙西,又须先固江西以为行军之根本。第一须保全徽、休、婺源,不使浙贼从徽、宁直犯江西,不使安池各军与阁下隔为两截……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左宗棠接到圣旨:“著赏左宗棠二品顶戴,补授浙江巡抚。”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左宗棠,做梦都没有想到,进入官场不足两年的他,竟然成了一省巡抚,堂堂的封疆大吏。
同日,朝廷又向各地督抚下达谕旨,准“借师助剿”,准上海成立中外会防局。
大清朝廷在太平天国的强大攻势下,不得不向外国伸出了求助之手。
上海中外会防局,就是当时官军与驻扎在当地的英国军队联合后成立的、意在共同抵抗太平军的军事防御机构。
太平天国成立伊始,在中国境内的各国军队最先抱着的是一种中立的态度,他们当时还看不清鹿死谁手,不敢轻易表明态度。
太平天国强大后,清军开始节节败退,外国人于是达成一致,开始暗中支持太平天国进攻清军。他们向太平天国贩卖最先进的火炮火枪,还帮着杨秀清、石达开等人订购铁甲战船。他们这时甚至已经认定了太平天国一定会赢。
但是,随着太平天国“韦杨事件”的爆发,以及接二连三的内讧,太平军的势力很快弱了下去,风光渐渐不再。各国权衡利弊,很快又达成一致,转眼又开始帮助起清军来,不仅帮着买枪买炮,还向总理衙门许诺可以提供军队。
尽管清廷知道“借师助剿”将后患无穷,但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太平军,也只得孤注一掷了。
这既是大清国的悲哀,也是太平天国的悲哀。
二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七月,为防太平军对宁波等海口进行攻击,驻宁波法国舰队司令勒伯勒东经与宁波海关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反复筹划,函商于刚刚实授浙江巡抚的左宗棠,提出拟在宁波一带募集中国士兵约千人,派法国军官教练,用洋枪洋炮装备,组成一支军队,取名常捷军;由勒伯勒东任统领,日意格为帮统,伙同当地清军对太平军作战。
常捷军又称“花头勇”或“花勇”“黄勇”,还称“信义军”,外国人则习惯称之为“中法混合军”。
左宗棠迫于形势,他本人也确实想尽早将浙江全境收复,便同意了法国人的请求,并指定宁波善后局供给该军粮饷。
同年冬,随着战局扩大,左宗棠发布《浙江补救条例》十二条,开始整肃军纪,赈济抚恤,增税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