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1818—1876),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道光进士。晚清重臣。初授工部主事,累官郎中、太仆寺少卿、内阁学士,历礼部、户部、吏部右侍郎。咸丰九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调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被迫北狩,命留京随同恭亲王奕与英、法议和。咸丰十一年,同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奏请改变大清国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诏准,并被任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咸丰帝病死热河,参与祺祥政变,得慈禧太后信任,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为内务府大臣兼都统。以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达十五年之久。
官文(1798—1871),满洲正白旗人,王佳氏,字秀峰。晚清重臣。历任蓝翎侍卫、头等侍卫、副都统职。1854年(咸丰四年)春,擢荆州将军。累官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1864年封一等伯爵。1866年,为湖北巡抚曾国荃参劾,解总督职,次年还京,管理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调署直隶总督,回京后管理户部三库,授内大臣。
李鸿藻(1820—1897),直隶高阳人,字寄云,号兰孙,咸丰进士。晚清重臣。拜当朝大学士、理学大师倭仁为师,专修理学。曾任翰林院编修、修撰、太常寺汉寺丞等。咸丰十年,李鸿藻被特诏为皇太子载淳(同治皇帝)师傅。同治三年授侍讲学士仍兼上书房师傅。官至军机大臣、礼部、吏部尚书等。
沈桂芬(1818—1880),顺天宛平(今北京)人,字经笙,道光进士。晚清重臣。1863年(同治二年),署山西巡抚,后进京供职。1867年(同治六年)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79年(光绪五年)崇厚与俄人议订条约,丧权辱国,举国哗然,他从中委曲调停,易使往议,改订条约。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字劼刚,曾国藩子,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光绪三年父忧服除,袭侯爵,次年出任驻英、法两国公使。光绪五年,兼驻俄公使,奉旨与俄改约成功,与俄签订《中俄伊犁改订条约》。光绪十一年任满回国,帮办海军事务,旋为兵部左侍郎,命在总理衙门行走。后病殁,谥惠敏。
丁日昌(1823—1882),广东丰顺人,字禹生,又作雨生,贡生出身。咸丰九年任万安知县,旋入曾国藩幕。同治二年被李鸿章从广东调至上海专办军事工业。介绍容闳赴美购买机器,参与筹设机器局。同治四年授苏松太道,协助曾国藩与李鸿章办理洋务,兼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旋升两淮盐运使。累官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
潘祖荫(1830—1890),江苏吴县人,咸丰进士。累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咸丰十年,左宗棠佐幕湖南巡抚骆秉章,遭湖广总督官文参劾,上怒,罪不测。他上折营救,并密荐其能,其中尤以“大清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句被人传颂。左于是狱解并获起用,后得曾国藩荐拔独领一军,曰楚军。他曾先后纠弹钦差大臣胜保、直隶总督文煜等,素以谏言著称。同治四年,恭亲王奕获谴,他上折请持平用中,以免除不良影响,太后于是罢议。光绪元年晋大理寺卿,旋升授礼部右侍郎,数迁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
刘松山(1833—1870),湖南湘乡人,字寿卿,行武出身。湘军著名将领。初在老湘军王錱部下为卒,因作战勇猛拔为哨长。后随曾国藩出省作战,得曾赏识。累官游击、副将、总兵、提督,成湘军名将。1866年,随左宗棠入陕甘作战,1870年战殁。
刘锦棠(1844—1894),湖南湘乡人,字毅斋,监生出身,湘军名将刘松山侄。晚清边务名臣。青年即随刘松山转战各地,因功晋道员。1870年,刘松山战殁,上赏京卿衔接统老湘军。出关后,总统关外各军对阿古柏作战。收复新疆后,因功赏戴双眼花翎,晋男爵。新疆改设行省,出任首任巡抚。
金顺(1831—1886),满洲镶蓝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字和甫。初授骁骑校尉,随多隆阿在湖北、安徽同太平军作战,因功晋协领。陕甘事发,被穆图善奏调至陕甘作战,因功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同治五年出任宁夏副都统,八年暂代宁夏将军,十年擢乌里雅苏台将军。不久因过褫职。出关后,累官正白旗汉军都统、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将军等。
张曜(1832—1891),直隶大兴人,字朗斋,号亮臣,行武出身,不通文墨。初在河南固始参与办团练,后自募一军,因功得授河南布政使。同治初,御史刘毓楠参劾其目不识丁,将其由文官改为武职,以总兵加提督衔,被降格使用。张曜从此发愤读书,始通文墨。同治五年,为与捻军交战,河南巡抚李鹤年募军两支,一为豫军,一为嵩武军。其中豫军由宋庆统率,嵩武军则交由张曜统率。七年,率嵩武军赴直隶、山东剿捻。捻平,授广东陆路提督,派往陕西,参与收复新疆战事。累官广西、山东巡抚。
安德海(1844—1869),直隶南皮人,十三岁自宫为宦,人称小安子。1860年(咸丰十一年),因为慈禧太后密送懿诏进京得慈禧太后宠幸,晋总管,渐干国政。1869年(同治八年)秋,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一路张扬跋扈,招权纳贿,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捕杀。
李莲英(1848—1911),直隶河间人,绰号皮硝李,咸丰时自阉为宦。性狡黠,以善梳新髻得慈禧太后欢心,由梳头房太监拔擢为总管太监,赐二品顶戴。在宫五十年,干预国政,广植私党,卖官鬻爵。
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人,原名仁坤,小名火秀。落第秀才。1843年,从《劝世良言》中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创拜上帝会,提出天父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拜上帝等,广为宣传,信者颇众。1851年1月11日,率众在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2月,又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翼(义)各王,并由东王节制其他诸王。1853年,占领金陵(今南京),改金陵为天京,定天京为天国都城。入天京后,开始修建天王府,以后便深居简出,奢侈享乐,讲求礼仪。1856年9月,韦杨事件爆发,出现内讧,风光渐渐不再,终于1864年城破前一天服毒自杀(一说病死)。
阿古柏(1820—1877),中亚浩罕汗国阿克麦吉特(白色清真寺)伯克。1864年,趁新疆动乱之机率军侵入,数年间,侵占南疆八城,建立“哲德莎尔”汗国,自称“毕条勒特汗”,并与俄、英等国勾结。刘锦棠规疆,他自杀于库尔勒。
赫德(Hart,R.1835—1911),英国人。咸丰四年到香港,在英国商务监督公署任职。次年,任驻宁波副领事助理。咸丰八年调任广州领事馆助理。同治二年,继李泰国(英国人)任总税务司。他在中国任海关总税务司达四十八年之久,是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日意格(Giquel,P.1835—1886),法国军官。曾参与波罗的海、克里米亚之海战。咸丰七年十二月,参加英法联军侵占广州,四年后担任浙江宁波海关税务司。同治元年7月,与法国驻宁波舰队司令勒伯勒东组织“常捷军”,任帮统,加参将衔。同治五年,帮助左宗棠创设福州船政局,与德克碑一起,出任正、副监督。同治七年,因功被清廷破格赏加提督衔。中法战争爆发,被清政府解职。
威妥玛(Wade,T.F.1818—1895),英国外交官。曾在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加入陆军。咸丰二年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咸丰四年,英、法、美三国取得上海海关控制权后,被派为上海江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次年辞职。咸丰八年任英国驻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翻译,参与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活动。同治五年,在英国公使阿礼国授意下,向总理衙门呈递《新议略论》。同治十年任英国驻华公使,光绪二年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扩大英国在华的侵略特权。光绪九年退职回国。光绪十四年任剑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并将掠得的大量汉文、满文图书赠给剑桥大学。在华期间,曾编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设计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这种拼法称“威妥玛式”,在欧美曾广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