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1831—1861),即爱新觉罗·奕□,道光帝第四子。1850年(道光三十年)3月即位,以明年为咸丰元年。转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不久建立太平天国。4月,任赛尚阿为钦差大臣至湖南防堵,旋命入广西接办军务。1852年,太平军挺进湖南、湖北。次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江西九江、安徽安庆、江苏金陵(今南京)、扬州等地,并改金陵为天京,定为国都。他命向荣、琦善为钦差大臣,在金陵城外孝陵卫与扬州城外分别建立江南、江北大营,围困金陵和扬州;令曾国藩等官绅办团练。1856年,江南、江北大营初次破灭后,复命德兴阿、和春为钦差大臣,重建江南、江北大营。1860年8月,以大营再次被破,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对太平天国作战。1856年10月起,英、法侵略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12月,攻陷广州。1858年,大沽炮台失陷,他派桂良、花沙纳赴天津,同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又至上海与英、法、美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1869年,大沽炮台守军击败英、法侵略军的进犯,战争复起。次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进攻北京,他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命恭亲王奕议和,又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在与沙俄订立的《北京条约》中,承认1858年5月沙俄强迫奕山在黑龙江瑷珲(今爱辉)签订的《瑷珲条约》。1861年8月,病死于热河行宫。庙号文宗。
同治皇帝(1856—1875),即爱新觉罗·载淳,咸丰帝长子,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在位十三年,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族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公元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蒙古铁骑)中捻军埋伏后被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公元1868年为止。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亲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875年1月12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十九岁。年号同治,顾名思义,即两宫同治之意。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醇亲王奕譞子。同治帝死时无子,由慈禧太后做主,将他过继给咸丰帝入继大统。即位时年仅五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出训政,他被幽禁于瀛台。光绪三十四年先慈禧太后一日病死瀛台,享年三十八岁。庙号德宗。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二年选入宫中,封兰贵人。咸丰五年得怀龙珠,次年即得一子名载淳,得封懿妃,次年进懿贵妃。四年后,咸丰帝病死于热河行官,六岁的载淳即皇帝位,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在热河行宫居丧期间,因住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又被称作西太后。是年,她联合恭亲王奕发动宫廷政变,将把持朝政的肃顺等赞襄八大臣逮问,改年号为同治。自此,她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并渐独掌实权。同治帝死,她又策定奕譞五岁子载湉入继大统,改年号为光绪,她继续听政。光绪十五年,她撤帘归政,实际还掌着实权。光绪二十四年,她再次发动宫廷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由她执掌朝政。她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奕(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元年封恭亲王,咸丰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咸丰五年被罢职,咸丰七年复授都统,咸丰九年授内大臣。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衙门并受命主持工作。咸丰帝死,受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成为清廷中支持洋务的首脑人物。同治四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中法战争期间被罢去一切职务。光绪二十年被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旋又命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并任军机大臣。
奕□(1840—1891),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元年封醇郡王,咸丰九年受命在内廷行走。咸丰帝死,因参与“祺祥政变”,得慈禧太后信任。同治十一年进封醇亲王。同治帝死,由慈禧太后做主,由其子载湉入继帝位(即光绪帝)。中法战争期间,先是空喊主战,继则惊慌失措,转而求和。光绪十一年,受命主持总理海军衙门事务,挪用海军经费供慈禧太后修颐和园。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道光进士,选庶吉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刑、工等部侍郎。咸丰二年丁母忧回籍,奉命帮办团练,后练成湘军。咸丰十年,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同治元年授协办大学士。同治三年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十一年三月,病死南京两江总督任所,谥号文正。
李鸿章(1823—1901),大清国“同治中兴”第三名臣。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晚清重臣。道光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53年(咸丰三年)随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襄办军务。1861年奉曾国藩命编练淮军,悉法湘军。次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不久接替薛焕兼署通商大臣。1864年(同治三年)金陵收复后,封为一等肃毅伯。1865年(同治四年)署两江总督,次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专办剿捻事务。先后在弥河和徒骇河镇压了东、西捻军。1867年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1870年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成为洋务派首领。187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调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被革职。《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进京出任文华殿大学士,成了伴食宰相。是大清国不可或缺的外交重臣。
曾国荃(1824—1890),曾国藩九弟。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身。咸丰六年随曾国藩作战,自带一军称吉字营。积功累官知府、道员、按察使。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迁江苏布政使。同治二年,擢浙江巡抚。同治三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以病开缺回籍。光绪七年,升陕甘总督,次年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署礼部尚书,调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学者称为养知先生。早年游学岳簏书院,与曾国藩、刘容相交往。道光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丁父母忧回籍。咸丰二年底,随曾国藩办团练,曾国藩注重湘军水师,实由郭发其端。咸丰七年授编修,次年入直上书房。咸丰九年英法联军侵犯大沽时,派赴天津协助僧格林沁,议不合,辞去。同治元年授苏松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次年升广东巡抚,后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绪元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光绪二年,被派赴英国对“马嘉理案”表示“惋惜”,并首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兼驻法公使,不久被撤任回国。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办铁路、开矿务,整顿内务,“以立富强之基”,遭到顽固派的猛烈攻击。生平著述大半散佚,存者有《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使西纪程》《养知书屋遗集》,及诗集、奏疏等。
张亮基(1807—1871),江苏铜山(今徐州)人。字采臣,号石卿。道光举人。曾为内阁中书、侍读。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复调署永昌,升云南按察使。1850年,迁布政使,擢云南巡抚。次年1月,兼署云贵总督。1852年(咸丰二年),调湖南巡抚,次年署湖广总督,复调任山东巡抚。巡抚湖南、总督湖广期间,延湘阴举人左宗棠为幕僚,佐兵事。
骆秉章(1793—1867),广东花县人。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道光进士,选庶吉士,期满散馆授编修。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擢侍讲学士,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军北上入湖南,围长沙八十余日不克,他以守长沙有功,从此为清廷所倚重。后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延湘阴举人左宗棠为幕僚,练勇抗击太平军。1854年后,出兵击败湘南天地会起义军,协助镇压贵州苗民起义。1860年入川,次年任四川总督,与李短鞑、蓝大顺、郭刀刀的川滇农民军作战。1862年(同治元年),川滇农民军被击败,余部走陕西。1863年,击败石达开于大渡河边,清廷授以太子太保衔。1865年,派周达武击灭西北太平军余部梁成富军于甘肃阶州(今武都)。后病死于四川。
杨昌濬(约1814—1897),湖南湘乡人。1852年(咸丰二年)以附生随罗泽南练乡勇,旋随湘军对抗太平军,转战两湖、江西。1860年,湘军攻陷江西德兴、婺源,擢知县。1862年(同治元年)初,随左宗棠入浙镇压太平军。1864年占杭州,累迁至浙江布政使。1869年署浙江巡抚。1871年赴宁波筹办海防。1878年(光绪四年)任甘肃布政使。1883年授漕运总督。中法战争起,受命帮办福建军务,授闽浙总督。次年兼署福建巡抚,于台湾防务多所建议。1888年调补陕甘总督。1895年被革职留任,旋开缺回籍。
刘典(约1815—1878),湖南宁乡人,字克庵。以诸生随左宗棠入浙,累官直隶州知州、知府,擢浙江按察使,后随左宗棠入陕,初授甘肃按察使,旋赐三品京卿帮办军务,署陕西巡抚,后病死兰州。
马新贻(1821—1870),山东菏泽人,字穀山,道光进士。分发安徽出任建平、合肥知县。1853年(咸丰三年),随袁甲三、翁同书镇压太平军,累迁安徽按察使。1863年(同治二年),任安徽布政使,次年任浙江巡抚。在任期间,修筑海塘,奏减杭、嘉、湖、金、衢、严、处七府浮收钱漕,复兴各府书院等。1868年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奏撤临淮关蒋坝分关。1870年8月,赴署西偏箭道阅射,事毕由箭道回署时,被张汶祥刺死。
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字幼丹,道光进士。授编修,迁御史。1856年初(咸丰五年底),任江西九江知府,随曾国藩管营务。次年署广信知府,同太平军作战。1858年擢广饶九南道。1861年由曾国藩推荐,出任江西巡抚,倚用湘军将领王德榜、席宝田等镇压太平军。1866年(同治五年),由左宗棠推荐,继任福建船政大臣,专主福州船政局。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带领船舰前往台湾,部署防务,“修城筑垒为战备”。日军撤退后,又购买机器,主持开采基隆煤矿。1875年(光绪元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大力扩充南洋水师,与李鸿章同为清政府筹建海军的主持者。
胡光墉(1823—1885)安徽绩溪人,字雪岩,捐班出身。初在杭州设银号,得巡抚王有龄支持,经理官库银务。后入左宗棠幕,以“熟谙洋务”著称。1866年(同治五年)主持福州船政局“延洋匠、雇华工、开艺局”等事务。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办理采运,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1872年左右,代借内外债达一千二百余万两。在江、浙、湘、鄂等地开设当铺二十余处,又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在杭州开设庆余堂中药店,并经营出口丝茶业,是有名的红顶商人。1884年(光绪十年)受洋商排挤,破产。
袁保恒(1826—1878),字小午,籍隶河南项城,道光三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期满授编修,后从父袁甲三在安徽随团练大臣周天爵办团练。咸丰九年回京供职,十年复命赴父甲三军营帮办军务。累官翰林院五品侍讲、侍读庶子,同治三年擢四品侍讲学士,命赴淮北接统其父甲三所统各军。三年,因屯田议未即行请旨,诏斥其不谙体制,下部议降一级,回京以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候补。七年,西捻张宗禹犯京畿,自请效力戎行,命赴李鸿章大营委用。捻平,加三品衔授侍讲学士。后随左宗棠入陕,得重用,出任西征粮台督办、西安制造局督办。后回京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