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大清权臣李鸿章 > 北洋海军覆灭

北洋海军覆灭(第1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万寿节过去没几天,属国朝鲜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东学党起义。而暗中支持者,正是岛国日本。日本料定朝鲜必向大清国求援,大清势必答应出兵朝鲜,因此定下出兵朝鲜、挑起中日军事冲突的方针。

消息传到京城,光绪帝急召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进宫议事。

翁同龢进宫后,当即向光绪帝建议,命李鸿章速向朝鲜派兵。

李鸿章飞檄淮军叶志超所部二千人,乘兵船由朝鲜牙山登陆赴朝。

李鸿章随后命刘铭传一部九百五十余人,雇用英国高升号轮船,亦由牙山入朝。

总理衙门按照《中日天津条约》的条款,将中国出兵的信息通报给日本驻华公使馆。

日本随即以“保护日本驻朝使馆和侨民”的名义发兵朝鲜,几日光景,兵力竟达一万人左右,是中国出兵的几倍。

总理衙门急忙照会日本驻华公使馆,要求日本“如已派兵保护官商,断不可多,且非韩请派,断不可入内地,致华日兵相遇生衅”。

日本公使馆很快复函总理衙门,称:

就派遣军队来说,除依据天津条约行文知照外,我国政府惟有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因此关于兵员多少及其进退行止,丝毫没有受中国政府牵制的理由。

李鸿章见日本不予理睬中国的警告,只好给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写信,希望借助第三国的力量来调停此事,迫使日本同意从朝鲜撤军。

喀西尼回信表示:“俄韩近邻,断不容日妄行干预。”

喀西尼很快电告俄国外务大臣吉尔斯,称:

为了报答我们的效劳,中国正式承认,俄国具有与中日两国共同解决朝鲜内部组织问题的权利。李鸿章请求我国协助,俾使日本同意与俄中两国共同解决朝鲜的改革问题……我建议我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应竭力劝告日本接受此项建议。

吉尔斯经过请示沙皇,马上给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发电报,让希特罗渥向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提出劝告,希望日本与中国共同从朝鲜撤军。

陆奥宗光接到希特罗渥的照会,当即表示:除非清政府保证同意共同担任“改革”朝鲜内政,或同意不干涉日本以独力实行“改革”,日本军队决不自朝鲜撤退。

陆奥宗光怕因此引起俄国人的不快,很快又表示:日本对朝鲜“决无他意”,并对中国“断不作攻击的挑战”。

喀西尼接电后大失所望,只好如实函告李鸿章:俄国虽知此次日本无理,但俄国“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勒日人,至朝鲜内政应革与否,俄亦不愿预闻”。

清政府想尽各种办法欲让日本从朝鲜撤兵,然而野心勃勃的日本对中国早已垂涎欲滴,根本没有把清政府的劝告放在眼里。

日本很快调集二十几艘兵船,云集牙山江面,其势汹汹。

北洋海军广工号军舰、济远号军舰,在护送高升号轮船行至牙山的江面时,与日本兵舰相遇。日舰突然开火,打中济远号,济远号被迫后退。广工号见日舰先行开火,只好发炮自卫,旋遭三艘日舰围攻,致使船身受重伤。日舰跟手强迫高升号随行,船上中国士兵坚决不从,日舰鱼雷、大炮齐发,将船击毁。日舰离去后,法国一艘兵船恰巧行至此处,急忙救护,又向附近之德国伊力达斯号兵船、英国播布斯号兵船发出求救信号,二船也相继赶到。三船合力救出中国士兵二百五十二人,有七百人落水遇难。

偏赶这时,翁同龢却向光绪皇帝建议,应将海军提督丁汝昌撤任,另换能员接任。理由是:畏葸无能,巧滑避敌,难胜统带之任。李鸿章坚决不同意临阵换帅。

几日光景,日本陆军已在朝鲜将叶志超淮勇全线击败,占领了朝鲜大部,日本海军也全部出动,云集朝鲜江面,等待攻击命令。

李鸿章赶到天津,急调淮军、豫军合七十营,移至鸭绿江边九连城一带驻防,由奉天防务会办宋庆统带。又在沿海各口增派陆军,并严饬海军提督丁汝昌,沿海巡视,以防日舰偷袭,同时又将聂士成部淮军派赴朝鲜,会同叶志超防堵日军入境。

李鸿章希望日军只占朝鲜,不对中国实行攻击。

李鸿章的心里异常清楚,面对装备优良的日军,至今仍在使用已被别国淘汰的枪械的中国各部队,虽人众,却不堪一击。海军则是有炮无弹,无法面对强敌。

日本可不管中国是战是和,此时已决定对中国宣战。

中国官兵在平壤全线败溃的第三天,北洋海军十艘舰船护送运兵船到达鸭绿江口大东沟时,日本当即派出十二艘战船来袭,并当先发炮。

北洋十艘舰船只得整队迎战,双方盘绕、激战约五小时。交战过程中,日旗舰“松岛”号被北洋海军“镇远”铁甲舰所发巨炮两次命中,引起火药爆炸,“松岛”号被伤毙一百余人,日舰“赤诚”号船头及前部下甲板被击毁,舰长以下死伤甚众,日舰“西京”号也中弹累累,运转不灵。

中国方面损失军舰四艘,其中“致远”因炮弹用尽,管带邓世昌无奈之下,决定用船体去撞日舰时,被日舰所发鱼雷命中,全船官兵无一幸存。

北洋海军“致远号”官兵战后,日舰队先撤,北洋舰队奉丁汝昌之命急驶旅顺港躲避。

对于此次交战,总税务司赫德根据英国方面的情报,这样描述道:“北洋舰队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脱郎炮有弹无药,汉纳根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迄今无法到手。”汉纳根是北洋海军的洋教官。

查当时的海关档案Z字第630号得知,赫德所说的情况与当时的情况基本符合。

北洋海军如此不堪一击,光绪皇帝为什么还要逼着李鸿章出击呢?说起来,都是翁同龢怂恿的结果。早在两国海军交战之初,翁同龢的得意门生王伯恭,就不主张开战,还苦口婆心让翁同龢去劝光绪皇帝。王伯恭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可轻率开战。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