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却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
王伯恭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
翁同龢一看左右无人,于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翁同龢此言一出,连王伯恭都吓一跳。他万没想到,一贯冠冕堂皇正人君子般的翁大军机,竟然如此儿戏国事:上蹿下跳怂恿光绪皇帝和日本打上一仗,原来是为了整治自己的冤家对头李鸿章。
王伯恭从此后便开始疏远翁同龢。王伯恭认为,像翁同龢这种真小人假君子,很难有善终,还是早些离开的好。
第二天,日舰全部扑向旅顺,北洋海军六艘舰船虽每门炮仅配有少数炮弹,而且大半是药量不足的演习弹,也只得应战。
中日海军战于旅顺江面,结果却是北洋海军六艘战船全被击沉,日军大获全胜。
日军乘势由陆路侵入中国境内,竟连陷九连城、凤凰城、金州、岫严、海城、营口、大连湾、旅顺口。日军进军之速,火力之强,不仅让光绪帝目瞪口呆,连一贯主战的翁同龢也上奏称道:“平壤既弃,义州已危,鸭绿一水,不过里许,江西天险,若长驱平进,北距兴京六百余里,永陵在焉,虽南面有山,恐兵少难扼。”
光绪帝眼见局面越来越坏,不由怒从心起,喝令军机处拟旨,将李鸿章顶戴花翎、紫缰、黄马褂悉数收回,本兼各职全部革掉,速押京师问罪。
翁同龢偷着乐。他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可是,慈禧太后却命人传话:李鸿章只能革职留任。
李鸿章向太后建议让养病的恭亲王出面解决。
恭亲王再次出山。他到任的当日,就派总理衙门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去总税务司请赫德出面,让赫德说服英国出面调解。
赫德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孙毓汶、徐用仪和我自下午四点钟谈到六点钟。他们两人几乎痛哭流涕,愿意接受任何好的建议,答应今后办这样办那样。”
恭亲王又随后摆驾来到美国驻华公使馆,恳求驻华公使田贝能出面调停;田贝偏巧拜客未归,但使馆参赞和翻译答应转告。
第二天,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齐聚总理衙门,会同几名军机大臣,以及总理衙门大臣,紧急会商此事,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不料在这时不请自到了。
恭亲王又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
田贝却让中国交一份书面保证,承认朝鲜国是绝对独立的国家,对朝鲜的所有事情,中国都无权干预。
恭亲王全部答应,同时训令中国所有驻外公使,向各国直接提出请求,幻想“连衡说和”,并派出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启程赴日,到日本神户去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议停战之事。
德璀琳抵达神户,当日就致函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表明此行的来意,希望能见到首相。伊藤博文断然拒绝了德璀琳的请求,指责德璀琳不合交战国使者资格。
总理衙门于是派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
但日本却指责张、邵二人的全权大臣资格不足,拒绝谈判。
日本随后命令日军在成山头登陆,陷荣成县,抄袭威海卫后路,相继攻破威海卫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水陆围攻北洋舰队。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提督丁汝昌服毒自杀。
日军将威海卫占据后,快速舰发刘公岛,旋亦将刘公岛占据。
翁同龢借日本人之手,终于达到了消灭北洋海军、削弱李鸿章兵权的目的。
日军节节推进,几乎攻无不克。
恭亲王派人往见田贝,希望田贝能给日本捎话,中国打算再次派人赴日议和。田贝经过和日方商量,答复说:“无论何时可以再行开商和议,总须中国改派从前能办大事,位望甚尊、声名素著之员,给予十足责任,仍可开办。”
能办大事、位望甚尊、声名素著之员,这等于点名让李鸿章去。
第二天,日本又通过田贝,开始向中国施压:“中国应在赔偿军费、确认朝鲜独立外,并由于战争的结果,必须割让土地。”
这等于告诉清政府,要想议和,除确认朝鲜独立和赔款之外,还需同意割让土地,否则不停战。
大清国在京的王大臣得知日本的要求后,再次吵作一团。
恭亲王及孙毓汶、徐用仪等以为“不割地恐难终局”,但翁同龢、李鸿藻等主张“宁以款偿,不可割地”。翁同龢说话的声音最高。
出现如此被动局面,全因自己听了翁同龢的话,光绪皇帝后悔不迭。
朝廷不得不赏还李鸿章紫缰、骑都尉世职、三眼花翎、黄马褂,并开复革留处分,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朝廷命李鸿章从速进京请训。
已经七十三岁的李鸿章,再次担起了谈判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