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飞速进京,当天便与军机大臣共同入觐。当谈起日本国可能要求割地时,李鸿章表示“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这是李鸿章的原话。是说,割地不行,达不成和议我回来就是了。李鸿章看透了一切,他不想替朝廷背黑锅了。
翁同龢立即举双手赞成。但恭亲王等其他大臣则担心,如果不割地,日本恐怕不能议和。
李鸿章于是恳请皇上恩准,请翁同龢一起前往日本议和。李鸿章的理由是:翁同龢三代受朝廷大恩,他本人又最爱国。只要翁大人到了日本,日本肯定不敢提过分的条件。
翁同龢马上翻身跪倒,一会儿说晕船,一会儿又以过去未办过洋务为借口,推托不去。
光绪皇帝询问海防情形,李鸿章实话实说:“实无把握,不敢粉饰。”这也是原话。
见过光绪皇帝以后,李鸿章秉承太后和光绪帝的旨意,抱着希望列强出面主持“公道”的幻想,走访了各国公使馆。
他先见的自然是美国公使田贝。
田贝直截了当地表示:“美国政府决不对战争进行干涉。”
田贝劝李鸿章丢掉希望列强出面主持“公道”的幻想:“背向欧洲列强,面向日本,彻底抛弃想获得干涉的念头,尽早赴日。”
李鸿章接着又拜访了英国公使欧格讷。
欧格讷表示:“在目前日本可能接受的基础上,立即进行和平谈判,是极为合宜而重要的。”
欧格讷的话,无异是对清政府发出了警告。
当李鸿章把各国的态度转告光绪皇帝以后,清政府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同意授予李鸿章“商让土地之权”。
三月初,侵入辽东日军开始对牛庄、营口、田庄台等重镇发起猛攻,几日内便全部占领了辽东半岛。
日本的军事压力很快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不再犹豫,命令李鸿章停止与各国公使接触,快速登舟赴日议和,以期早日停战。
一
在日本马关,谈判中的李鸿章突然被刺。李鸿章毕竟见过大风大浪,当他苏醒之后,面对此情此景,异常镇静,首先嘱咐随员将换下来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洗掉血迹。面对斑斑血迹,七十三岁的李鸿章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为了敦促日本人停战,李鸿章命人把自己被刺的事传播了出去。
世界舆论为之哗然,都开始谴责日本。
日本迫于压力,只得宣布:“为表示对李鸿章中堂的尊重,经请示天皇,日本决定,日中议和期间,日方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暂时停止对中国的攻击。”
李鸿章却希望尽快与日本议和。他经过反复考虑,向医院提出,不准医生给他动手术,只让医生将伤口缝合起来。
李鸿章1895年3月远赴东洋与日相伊藤博文等人会面图三日后,头上包着白纱布的李鸿章,又坐到谈判桌前。
二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1)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家;(2)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搭客载货,日本政府得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5)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设立工厂、输入机器,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在华制造的一切物品免征各项杂税,所有日货均可设栈寄存;(6)交换俘虏,中国即行释放日本军事间谍或被嫌逮之日本臣民,并不得逮捕为日军服务的人员。
因李鸿章提前把割让辽东半岛的事,透露给了俄国人,条约还未签订,俄国已经向日本提出了强烈抗议。法国和德国也相继向日本发出了警告。
因为日本的这一举动,确实伤害到了他们三国在辽东半岛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