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大清权臣李鸿章 > 七十七岁再度崛起

七十七岁再度崛起(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大清国的宣战诏书震惊了世界,大清国下令围攻使馆的做法亦让各国为之瞠目,同时,也惊呆了李鸿章。

慈禧太后此时也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对八国宣战的同时,又严令各地督抚,配合当地义和团,对境内洋人大力围剿,克期殄灭!

洋人开始疯狂了,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后,各国又紧急从各自的国家增派兵员,很快便集结二万余名,组成又一支联军,推瓦德西为帅,沿运河两岸向北京推进,立誓要把大清国的都城打烂。

慈禧太后有些害怕了,急命毓贤回京供职,电令袁世凯速赴山东署理巡抚。

李鸿章当日致函各国驻广州领事馆,称:“此次宣战纯系朝廷受人愚弄,大清国并非真心与各国为敌,实属误会。”

结果再次被李鸿章言中,宣战诏仅仅发布了五天,慈禧太后便紧急下旨收回成命,宣布停止围攻各国使馆,并著令官军转而配合洋人镇压义和团,并以光绪帝的名义向各省督抚及驻外各使节发布圣谕称:

此次中外开衅,其间事机纷凑,处处不顺,均非意计所及。该大臣等远隔重洋,无由深悉情形,即不能向各外部切实声明,达知中国本意。特为该大臣等缕悉言之。先是直、东两省有一种乱民,各就村落练习拳棒,杂以神怪。地方官失于觉察,遂致相煽成风。旬月之间,几于遍地皆是,甚至沿及京城,亦皆视若神奇,翕然附和。遂有桀黠之徒,倡为仇教之说。五月中旬,猝然发难,焚烧教堂,戕杀教民,阖城汹汹,势不可遏。当风声初起之时,各国请调洋兵到京,保护使馆。朝廷以时势颇迫,破格许之……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保护不及,激成大祸。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将两省教士教民使无遗类。所以不能不踌躇审顾者以此。尔时不得已,乃有令各使臣暂避至津之事。正在彼此商议间,突有德使克林德晨赴总署途中被乱民伤害之案。自出此案,乱民益挟骑虎之势。并护送使臣赴津之举,亦不便轻率从事矣。惟有饬保护使馆之兵,严益加严,以防仓卒。不料五月二十日(6月16日),即有大沽海日洋员面见守台提督罗荣光,索让炮台之事。设如不允,便当于明日两点用力战据。罗荣光职守所在,岂肯允让。乃至日果先开炮击台。相持竟日,遂致不守。自此兵端已启,却非衅自我开。且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以与各国开衅!此意当为各国所深谅……

同日,慈禧太后又用光绪皇帝的名义紧急向各省发布《罪己诏》。

八国联军却不依不饶,一路推进,于十日后,将北京城门打破。

慈禧太后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光绪帝和一班王大臣仓皇离京,庆亲王与少许几位大臣留京应付局面。

慈禧太后逃出京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以光绪帝的名义给文华殿大学士署两广总督李鸿章下旨。

圣旨着专人急交天津电报局快速发出。旨曰:

七月二十一日,洋兵猛攻入城,图扑宫禁,势甚危险。朕不得已,恭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慈驾暂行西幸。此次衅起民教互斗,朝廷办理为难情形,已历次备具国书,详告各国,彼方以代民除乱为词,谓于国家并无他意。而似此举动,殊属不顾邦交,未符原议。且中国于驻京各使臣,始终委曲保全,未尝失礼,尤不应如此相待。昨已派荣禄、徐桐、崇绮,随庆亲王留京办事。然当各国气势方张之际,恐在京未能遽与开议。著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勿庸署理两广总督,调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此次议和全权大臣,驰赴京师,会同庆亲王与各国开议。该大臣公忠素著,平日威望,亦为外人所信服。国事至此,不知该大臣正复如何愤激!朕亦知该大臣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著即迅筹办法,或电各国外部,或商上海各总领事,从中转圜。务期竭尽心力,为国家捍此大患,朕不胜翘盼之至!

慈禧太后一行前脚离开京师,八国联军跟手便打进城来,旋占据紫禁城大肆抢掠。

几乎与此同时,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趁大清国混乱之机,下动员令,先后调集近十八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分六路大举入侵中国东北,公然制造了灭绝人性的海兰泡惨案及江东六十四屯血案。

李鸿章还在北上的途中,各国总领事便联合照会李鸿章,指出:“大清国若想开议,须先将统率拳匪之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右翼总兵载澜、左翼总兵英年及庇纵拳匪之端郡王载漪、查办不实之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一班王大臣正法,否则不予开议。”

李鸿章马上把各国的联合照会,用电报转奏给正在路途中的皇上及皇太后。

慈禧太后见到李鸿章的电报,当即传出懿旨,着将随行的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先行革除封号,将毓贤革职逮问;又传命下去,让正在病中的协办大学士刚毅自裁。

太后随即命人拟旨,先通报已将庄亲王、端郡王革爵,刚毅已然处死,然后又道:“全权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着即将以上各因通报各国,取得谅解,并着无分水陆兼程进京,会同庆亲王商办一切事宜,毋延。”

李鸿章接到圣谕的当日,又接到庆亲王由京师辗转送来的急函一封。

庆亲王在信中这样写道:

宗设安危,全在中堂一人。中堂不到京,不能会议。事局非惟难定,且虑各国改易初心。千里蒙尘,是何景象!各省无所适从,是何危急!惟公念四朝恩遇之隆,两宫倚畀之重,百官推许之切,天下仰望之殷,迅速北发,拯溺援焚,不胜泣祷。

现在,庆亲王好像才知道,李鸿章是“百官推许,天下仰望”,而且盼望其“迅速北发,拯溺援焚”。

八月初八日,李鸿章由水路抵津。

当时,天津已被各国军队占据,城门亦由洋兵把守。

李鸿章一行在天津登岸时,八国联军在天津设立的“天津都统衙门”在俄国人的斡旋下已接到指令,允准李鸿章一行入城。

李鸿章进城后,派人骑快马速赴保定先行将钦差大臣关防、直隶总督关防,以及盐政印信一并取来,然后又在俄国人的保护下,到天津各处看了看,又连续拜访了各国驻天津的领事,这才回行馆歇息。

十月,李鸿章会同庆亲王终于和十一国公使及联军统帅瓦德西,坐到桌前谈判。但十一国公使却拿出一份早就协商好了的《议和大纲》,摆到李鸿章与庆亲王的面前。

已逃到西安驻跸的慈禧太后接到《议和大纲》后,立即一字不易地予以批准。

《议和大纲》几乎囊括了各国的要求,包括惩办祸首、禁止军火入口、赔款、允准使馆驻兵、拆除大沽炮台、修订通商行船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成立督办政务处、推行新政等,共十二款。此十二款《议和大纲》其实也是十一国即将与大清国会议条约的基础。

十一月初六日,光绪帝对外发布圣谕,允准《议和大纲》。

外交团首席公使葛络干,这才同着其他十国驻华公使及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与大清国庆亲王奕劻、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及部分留京大臣,坐在一起,正式开始谈判。

十二月初十,驻跸西安的慈禧太后继续以光绪帝的名义,按着《议和大纲》的要求,发布“变法上谕”,宣称“维新”。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