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大清权臣李鸿章 >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第1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同治皇帝(1856—1875),即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咸丰帝与慈禧太后子。即位时年仅六岁,由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实由慈禧太后掌权。同治十二年亲政,无所作为,却以颐养太后为名,下谕兴修颐和园。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病死,享年十九岁。庙号穆宗。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醇亲王奕□子。同治帝死时无子,由慈禧太后做主,将他过继给咸丰帝入继大统。即位时年仅五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出训政,他被幽禁于瀛台。光绪三十四年先慈禧太后一日病死瀛台,享年三十八岁。庙号德宗。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二年选入宫中,封兰贵人。咸丰五年得怀龙珠,次年即得一子名载淳,得封懿妃,次年进懿贵妃。四年后,咸丰帝病死于热河行宫,六岁的载淳即皇帝位,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在热河行宫居丧期间,因住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又被称作西太后。是年,她联合恭亲王奕发动宫廷政变,将把持朝政的肃顺等赞襄八大臣逮问,改年号为同治。自此,她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并渐独掌实权。同治帝死,她又策定奕譞五岁子载湉入继大统,改年号为光绪,她继续听政。光绪十五年,她撤帘归政,实际还掌着实权。光绪二十四年,她再次发动宫廷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由她执掌朝政。她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奕(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元年封恭亲王,咸丰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咸丰五年被罢职,咸丰七年复授都统,咸丰九年授内大臣。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衙门并受命主持工作。咸丰帝死,受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成为清廷中支持洋务的首脑人物。同治四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中法战争期间被罢去一切职务。光绪二十年被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旋又命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并任军机大臣。

奕□(1840—1891),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元年封醇郡王,咸丰九年受命在内廷行走。咸丰帝死,因参与“祺祥政变”,得慈禧太后信任。同治十一年进封醇亲王。同治帝死,由慈禧太后做主,由其子载湉入继帝位(即光绪帝)。中法战争期间,先是空喊主战,继则惊慌失措,转而求和。光绪十一年,受命主持总理海军衙门事务,挪用海军经费供慈禧太后修颐和园。

奕劻(1838—1918),爱新觉罗氏,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孙。光绪十年任总理衙门大臣,并封庆郡王,光绪二十年进封庆亲王。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往西安,他留京同李鸿章与各国议和,次年签订《辛丑条约》。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道光进士,选庶吉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刑、工等部侍郎。咸丰二年丁母忧回籍,奉命帮办团练,后练成湘军。咸丰十年,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同治元年授协办大学士。同治三年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十一年三月,病死南京两江总督任所,谥号文正。

曾国荃(1824—1890),曾国藩九弟。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身。咸丰六年随曾国藩作战,自带一军称吉字营。积功累官知府、道员、按察使。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迁江苏布政使。同治二年,擢浙江巡抚。同治三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以病开缺回籍。光绪七年,升陕甘总督,次年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署礼部尚书,调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一榜出身。曾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幕,后以四品京堂随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十年,奉曾国藩命编练楚军,赴江西、浙江前线与太平军作战,次年任浙江巡抚。同治二年,迁闽浙总督。任内与沈葆桢在福州设马尾造船厂,旋任陕甘总督。光绪元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收复新疆。光绪七年,任军机大臣。中法战争期间,马尾船厂被毁,他奉命赴福建会办军务,后病死任所。

李瀚章(1821—1899),安徽合肥人,字筱荃,李鸿章之兄,两榜出身。历任湖南永定、益阳、善化知县,入曾国藩幕。累官江西吉南赣宁道、广东督粮道、按察使、布政使、湖南巡抚、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学者称为养知先生。早年游学岳簏书院,与曾国藩、刘容相交往。道光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丁父母忧回籍。咸丰二年底,随曾国藩办团练,曾国藩注重湘军水师,实由郭发其端。咸丰七年授编修,次年入直上书房。咸丰九年英法联军侵犯大沽时,派赴天津协助僧格林沁,议不合,辞去。同治元年授苏松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次年升广东巡抚,后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绪元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光绪二年,被派赴英国对“马嘉理案”表示“惋惜”,并首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兼驻法公使,不久被撤任回国。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办铁路、开矿务,整顿内务,“以立富强之基”,遭到顽固派的猛烈攻击。生平著述大半散佚,存者有《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使西纪程》《养知书屋遗集》,及诗集、奏疏等。

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南屏镇人,字达萌,号纯甫,早年赴美,入麻省孟松学校。道光三十年考入耶鲁大学,旋入美国籍,毕业后回国。先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级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不久去职,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同治二年入曾国藩幕,受命筹建江南制造局并到美国购买设备,擢江南制造局总办。光绪元年,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任留美学生监督。清政府驻美公使馆成立,任副公使。期满回国,曾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逃出京城赴美。死后葬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著有《西学东渐记》等。

薛福成(1838—1894),江苏无锡人,字叔耘,号庸庵。同治六年充曾国藩幕僚,后随李鸿章办外交。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道台,在镇海参与击退法舰之战。光绪十四年任湖南按察使,次年出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与进士吴汝纶、廩贡生黎庶昌及张裕钊,合称曾门四弟子。

李鸿藻(1820—1897),直隶高阳人。咸丰进士,拜当朝大学士、理学大师倭仁为师,专修理学。曾任翰林院编修、修撰,太常寺汉寺丞等。咸丰十年,李鸿藻被特诏为皇太子载淳(同治皇帝)的师傅。同治三年授侍讲学士仍兼上书房师傅。官至礼部、吏部尚书。

徐桐(1819—1900),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咸丰十年为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编纂《文宗实录》。同治初,为同治帝师傅。累官太常寺卿、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光绪四年起,先后任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素负理学名,极端守旧,嫉恶外国事务,门人谈西学者,即不许入见。戊戌政变后,力攻新党,因而得慈禧太后信任。光绪二十六年初,竭力支持慈禧太后废光绪帝,立溥儁为“大阿哥”(即皇储),和崇绮同被命为溥儁的师傅。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主张借助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自缢而亡。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刑、工、户部尚书。光绪皇帝师傅。光绪皇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为慈禧太后所忌恨。后被开缺回籍。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字劼刚,曾国藩子,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光绪三年父忧服除,袭侯爵,次年出任驻英、法两国公使。光绪五年,兼驻俄公使,奉旨与俄改约成功,与俄签订《中俄伊犁改订条约》。光绪十一年任满回国,帮办海军事务,旋为兵部左侍郎,命在总理衙门行走。后病殁,谥惠敏。

刘锡鸿(?—1891),广东番禺人,字云生。初以五品员外郎衔为烟台口岸委员,极端反对洋务与新生事物。光绪二年随郭嵩焘出洋,为驻英副公使,每事必与郭嵩焘掣肘。回国后依然故我,坚持顽固立场,反对一切兴革措施。光绪六年,因参李鸿章被革职。

丁日昌(1823—1882),广东丰顺人,字禹生,又作雨生,贡生出身。咸丰九年任万安知县,旋入曾国藩幕。同治二年被李鸿章从广东调至上海专办军事工业。介绍容闳赴美购买机器,参与筹设机器局。同治四年授苏松太道,协助曾国藩与李鸿章办理洋务,兼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旋升两淮盐运使。累官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同治九年,经杨宗濂推荐,入李鸿章幕,以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深得李鸿章信任。累官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局总办、天津海关道等。积极协助李鸿章办洋务,是比较有名的官商。宣统二年底,授邮传部尚书。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革职,亡命日本。

马建忠(1844—1900),江苏丹徒人。光绪二年被李鸿章派赴法国学习西学。郭嵩焘使西后,经李鸿章举荐,马建忠兼驻法公使郭嵩焘的法文翻译。学成归国后,为李鸿章办洋务、外交等。曾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黎庶昌(1837—1897),贵州遵义人,禀贡生。初从学于郑珍,后为曾国藩幕僚,与曾纪泽交厚,是著名的曾门四弟子之一。郭嵩焘使西,李鸿章力荐其任参赞官,乃成。光绪十年,以道员身份出任日本公使。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