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大清权臣李鸿章 >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李经方(1855—1934),李鸿章养子。早年曾游历欧洲,光绪十六年至十八年任驻日公使。回国后长期跟随李鸿章任秘书与翻译。

邵友濂(1841—1901),浙江余姚人,原名维埏,字小村,由监生捐资员外郎,后任职工部。同治四年补行乡试举人,同治十三年以御史记名,旋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四年冬,以四品道员随崇厚入俄充头等参赞。崇厚获罪被押解回国,着其暂署公使。回国后先任值总理衙门,旋授苏松太道。累官河南按察使、台湾布政使、湖南巡抚、台湾巡抚。病归。

张树声(1824—1884),安徽合肥人,字振轩,廪生出身,以武功晋职。先随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后归李鸿章调遣,是淮军的主要将领。因功累官道员、按察使。同治九年授山西布政使,旋署理山西巡抚,次年授漕运总督。光绪九年,任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被革职留任。

张佩纶(1848—1903),直隶丰润人,同治进士。光绪八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曾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边疆事,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与宝廷、吴大澂、陈宝琛等人,号称清流派。中法战争期间被派赴福建,会办海疆事务。法舰队闯入马尾港后,他毫无戒备,致使福建水师覆灭,马尾船厂被毁。被革职充军。

冯子材(1818—1903),广东钦州人,军功出身,积功累官至广西提督。中法战争期间,经两广总督张之洞上折举荐,诏授其帮办广西军务,赴前线督军,大败法军。后调任贵州提督。

刘铭传(1836—1896),出身军功,安徽合肥人,是淮军的著名将领,深为李鸿章倚重。积功累官提督,后病归。中法战争期间,诏授其督办台湾军务。法舰十余艘二攻基隆,他不顾当地百姓与部下反对,率军退守台北,致使法军不战而下基隆。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为首任巡抚。后因病开缺回籍,卒于家。

聂士成(1836—1900),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积功累官把总、副将、总兵、提督。中法战争期间,率淮军千余赴台北配合刘铭传助守台湾。光绪二十六年,与八国联军作战,他多处受伤,仍持刀督战,后中炮阵亡。

潘祖荫(1830—1890),江苏吴县人,咸丰进士。累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咸丰十年,左宗棠佐幕湖南巡抚骆秉章,遭湖广总督官文参劾,上怒,罪不测。他上折营救,并密荐其能,其中尤以“大清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句被人传颂。左于是狱解并获起用,后得曾国藩荐拔独领一军,曰楚军。他曾先后纠弹钦差大臣胜保、直隶总督文煜等,素以谏言著称。同治四年,恭亲王奕获谴,他上折请持平用中,以免除不良影响,太后于是罢议。光绪元年晋大理寺卿,旋升授礼部右侍郎,数迁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字慰亭,号容庵,袁甲三从孙。光绪八年随淮军提督吴长庆入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光绪十一年被李鸿章保举为三品道员,改任“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回国授浙江温处道,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累官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内阁总理,直至中华民国大总统。

刘永福(1837—1917),广西钦州人。咸丰七年参加天地会起义,同治三年带领二百余人加入吴亚忠部,驻安德,制七星黑旗一面,为所部旗帜,人称黑旗军。中法战争初期,曾连败法军,被越南政府封为三宣副提督。中法战争结束后率部入关,任广东南澳镇总兵。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时,调其帮办台湾防务。

崇厚(1826—1893),满洲镶黄旗人,完颜氏,字地山,一榜出身。咸丰十年底,任三口通商大臣署直隶总督。后创设北洋机器局,曾在天津组织洋枪队,由英国人薄郎任领队,在烟台和减地河北岸,与捻军作战。同治九年,天津教案发生,中法关系紧张,任出使法国大臣,赴法“谢罪”。光绪四年,任驻俄首任公使。伊犁交涉事起,受命与沙俄谈判。光绪五年,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丧失伊犁之外的大片领土,受到舆论谴责,被逮捕入狱,定斩监候,旋免。因捐献白银三十万两,以原官降二级使用。后病死。

士迪佛立(Staveley, C.W.1817—1896),英国陆路军官。曾在香港担任军务助理,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咸丰十年任英国侵华陆军旅长,参与攻陷大沽口。后在天津教练清兵,任司令,指挥英军进攻上海附近的太平军,并与英国侵华舰队司令何伯等商订上海防卫协定。任满回国,后在阿比西尼亚的英军中任职。

巴夏礼(Parkes, H.S.1828—1885),英国外交官,英格兰斯塔福德郡人。1841年来中国,先在澳门学习华语,次年充英国侵华军全权代表璞鼎查随员,参加鸦片战争。先任英驻厦门、福州、上海等领事馆译员。因侵华有功,1862年受封爵士,旋任驻上海领事。

华尔(Ward, F.T.1831—1862),美国人,曾在诺维奇大学肄业,受基础军事训练,后在海上及中南美洲从事冒险活动。曾投法国军队,任尉官,参与克里米亚战争。咸丰九年来华,先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当大副,后任洋枪队领队。战殁。

白齐文(Burgevine, H.A.1836—1865),美国军人。曾参与克里米亚战争,历游美国西部及澳洲、印度,后到上海,先任洋枪队副领队,后出任领队。因索饷被李鸿章革职,旋往北京要求复职,获得英美等国驻华公使的支持,因李鸿章反对未能如愿。后投太平天国,复叛常胜军统带戈登。1865年拟经上海二次投太平天国,被清军逮捕,在押往苏州途中船翻溺毙。

赫德(Hart, R.1835—1911),英国人。咸丰四年到香港,在英国商务监督公署任职。次年,任驻宁波副领事助理。咸丰八年调任广州领事馆助理。同治二年,继李泰国(英国人)任总税务司。他在中国任海关总税务司达四十八年之久,是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茹费理(Ferry, J.1832—1893),光绪六年至七年,任法国总理,强行建立法国对突尼斯的保护权。越二年,再任总理,积极推行对越南和中国的扩张,坚决武装侵略。光绪十一年三月,法军在镇南关大败,茹费理下台。

孤拔(Courbet, A.A.P.1827—1885),法军海军将领。光绪九年五月,法军侵越将领李维业在纸桥被黑旗军击毙后,他被任为交趾支那舰队司令,十月擢法国远征军司令。次年二月,调任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升为海军中将。八月,率舰队轰毁马尾船厂,旋攻台湾,未果。光绪十一年三月,他率舰转攻浙江镇海,被守军击伤,六月死于澎湖。

金登干(Campbell, J.D.1833—1907),英国苏格兰人。同治二年来中国,在总税务司李泰国(亦为英国人)手下任秘书长,旋回国。同治五年,英国人赫德继任总税务司,复召其回任,成为赫德的亲信。同治十三年,赫德将金登干派赴伦敦,主持大清国在伦敦设立的海关办事处。中法战争后期,赫德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派他赴巴黎和法国秘密磋商和款,签订了使中国蒙受屈辱的《中法停战协议》。

威妥玛(Wade, T.F.1818—1895),英国外交官。曾在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加入陆军。咸丰二年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咸丰四年,英、法、美三国取得上海海关控制权后,被派为上海江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次年辞职。咸丰八年任英国驻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翻译,参与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活动。同治五年,在英国公使阿礼国授意下,向总理衙门呈递《新议略论》。同治十年任英国驻华公使,光绪二年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扩大英国在华的侵略特权。光绪九年退职回国。光绪十四年任剑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并将掠得的大量汉文、满文图书赠给剑桥大学。在华期间,曾编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设计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这种拼法称“威妥玛式”,在欧美曾广为使用。

戈登(Gordon, C.G.1833—1885),英国军官和殖民地行政官。英国军官学校毕业后,任职于英军工兵队。咸丰四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战后任国境划定委员会委员。咸丰九年,升陆军上尉,次年九月,被派到中国,任英国侵略军工兵队指挥官。十月,参与进攻北京和抢掠焚毁圆明园,旋回驻天津。同治二年三月,在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和侵华陆军司令士迪佛立指使下,接任“常胜军”统带,配合淮军进攻太平军。被清政府授为总兵、提督衔,赏穿黄马褂。回国后,任英国皇家工兵队肯特区司令官。同治十三年起,在苏丹赤道任总督。光绪六年,任印度总督府高级官员。同年,因中俄伊犁事件又来华,进行“调停”。光绪十年二月,被派往苏丹任殖民总督。次年一月,被马赫迪·穆罕默德起义军击毙于喀土穆。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