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不仅打破了鞑子不可战胜的神话,更像一道惊雷,震彻了天下。
此前因大明屡败而压抑的民心,瞬间被点燃,对大夏的敬畏与认同,也随之深深根植在每一个百姓心中。
战报传到南京的那一刻,仿佛一道惊雷划破长空,瞬间点燃了这座古城积压已久的热情。
起初,只是街头巷尾零星的欢呼,随着消息像潮水般扩散,越来越多的百姓自发涌上街头,从朱雀大街到秦淮河畔,从寻常巷陌到繁华市集,很快汇成一片欢腾的海洋。
人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孩童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奔跑雀跃,清脆的笑声在风中回荡。
平日里沉稳的老者,此刻也拄着拐杖走到街边,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不住地抚掌感叹“终于打赢了”。
商贩们干脆停下生意,搬出家中的美酒佳肴,邀邻里共庆,连挑着担子的货郎也放下扁担,加入欢呼的人群,用梆子敲打出欢快的节奏。
秦淮河畔,画舫凌波,原本悠扬的丝竹声被激昂的锣鼓取代,船家们扯起鲜艳的绸缎,与岸上的百姓相互呼应。
朱雀大街上,不知是谁先点燃了一挂鞭炮,噼啪声响瞬间蔓延开来,紧接着,烟花也在晴空绽放,五彩斑斓的光焰照亮了整个南京城,映得人们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百姓们自发地手拉手,或是举着写有“大夏万胜”“驱逐鞑虏”的木牌,沿街游行。有人高声诵读战报上的捷讯,每念到“歼灭鞑子三分之一精锐”时,便引来一阵震天动地的喝彩。
还有热血青年振臂高呼,诉说着这些年鞑子犯境的苦难与大明屡败的屈辱,如今大夏一战扬威,积压的愤懑与压抑尽数释放,化作对新生政权最真挚的拥护。
这盛大的庆祝,无关官府动员,全是百姓发自肺腑的狂欢。
他们庆祝的,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对和平的热切期盼——期盼边境不再有铁蹄践踏,期盼家人不再流离失所,期盼往后的日子能远离战火,过上安稳太平的生活。
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既是对大夏功绩的礼赞,更是天下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深深镌刻在这座古城的春日记忆里。
街头的欢腾仍在继续,鞭炮的噼啪声、人群的喝彩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连空气里都飘着喜悦的暖意。
就在这片热闹之中,一辆装饰雅致的乌木马车缓缓停在了街边,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声响,与周围的喧嚣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车帘被随从轻轻掀开,先下来一位身着暗纹锦袍的老者。
他头戴四方平定巾,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几分读书人特有的沉静,虽已年近花甲,脊背却依旧挺直,周身透着一股久居高位的从容气度。
紧随其后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穿着月白色绫罗长衫,腰间系着玉带,眉眼间尚带着少年人的鲜活,只是面对眼前人山人海的狂欢,脸上满是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