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看着案头的两道圣旨,不由深感为难。
不管自己接了哪一道,都必然会得罪另一家,着实难办啊。
少时,一人入内,正是叔父孙静。
孙静见孙策愁眉不展,忙上前道:“伯符,因何忧心啊?”
“叔父来得正好。”孙策一见,忙拿起案头上的两道圣旨说道:“张尘与刘协接连称帝。这是魏帝旨意,加封我为扬州牧、镇东将军、吴亭侯。这一道是汉帝旨意,加封我为扬州牧、骠骑将军、庐陵乡侯。叔父你看,这两道旨意,我该接哪一道为好?”
孙静听罢,沉思片刻,道:“魏雄踞中原,占天下九州,势不可挡。汉虽衰颓,但汉帝正名登基,亦为正统,名正言顺。我江东方经大战,元气有损,此时只能择一而依附,然依附一国则必开罪另一国,实难抉择啊!”
孙策道:“我也正为此而烦忧,此事关乎我江东生死存亡,不可轻忽啊。”
孙静又道:“兄长在世之时,常教诲主公,‘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如此大事,何不将他二人唤来,问上一问?”
孙策听罢,忙道:“如此甚好,快,传子布与公瑾前来!”
孙静领命,随即前去传召二人。
少时,二人领命前来,上前拜了孙策。
张昭,字子布,现年四十,彭城人士。当年为避战乱而迁居扬州,后为孙坚拔擢,现任江东长史,抚军中郎将,总辖江东文武政要。
周瑜,字公瑾,年二十岁,庐江舒县人士,前洛阳令周异之子。光熹元年,孙坚应诏讨董,家人移居舒县,周氏让出自家宅院,供孙家居住,自此与孙氏结交。
周瑜不但文韬武略皆精,且志向远大,为人重诺守信,在江东声誉极高。现任建威中郎将,领柴桑太守。
孙策见二人前来,不由大喜,忙将圣旨一事告知二人,并询问应对之策。
二人听罢,也不由深深思索。
良久,张昭微微一笑道:“主公,如今魏、蜀两国相争不下,皆要拉拢我江东。既然两相为难,与其二者择一,不妨行第三条路。”
“哦?还有第三条路可选?”孙策奇道,“子布,快快讲来。”
“这第三条路……”
张昭微笑着,环顾众人,只见孙静面露疑惑,周瑜则神态淡然。
张昭道:“这第三条路,便是主公开元立国,登基称帝,与魏、蜀两国同列尊位。如此,则天下三分,成三足鼎立之势!”
此话一出,周瑜仍是面色无波,孙策、孙静则俱是一惊。
良久,孙策微微皱眉,道:“张尘称帝,因其雄踞九州,拥兵百万。刘协称帝,因其是汉皇之子,名正言顺。可我……一无广袤疆土,二无带甲百万,三无贵胄之名,何敢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