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历史穿越 > 方剂杂论 > 第131章 甘露消毒丹

第131章 甘露消毒丹(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当张某排出最后一口黑痰时,江心突现浮尸数具,腐臭之气弥天。茵陈银刀挑开尸身腹壁:\"此非寻常瘟疫,《瘟疫论》‘瓜瓤瘟’之象...\"滑石凝视药柜中泛红的雄黄,青衫无风自动。药童惊慌来报:新到药材中,虎杖断面血色纹路竟组成诡异符咒。

滑石立于青石高台,手持紫微斗数盘,星光在青衫上流转如河。他展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声如金石相击:\"今岁乙庚之运,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然司天在泉,太阴湿土主令,此乃《类经图翼》'金土相生,燥湿相搏'之局。\"檐下铜铃忽响,三匹快马自不同方向驰来,载着天南地北的病患。

【医案一:乙庚岁运案】

《北疆镖师案》

镖师贺某,自漠北押镖至岭南,突发高热无汗。查:舌红苔薄黄而燥,脉浮紧。右寸浮大如鼓,左关弦细如丝。

白豆蔻绛衣拂过星图:\"乙庚化金,岁运太过,肺金受邪。\"她取患者掌纹拓印,\"《望诊遵经》云'兑位燥纹者,肺气不宣',此乃金燥刑木之象。\"

滑石碾碎石膏:\"《医宗金鉴》载'岁金太过,炎火乃行',当减黄芩防伤肺,增石膏一两清阳明。\"

原方减:

黄芩二钱

加:

石膏一两 杏仁三钱

桑叶四钱(霜后采)

三日后,患者汗出如浆,舌苔转润:\"《辨舌指南》'燥苔转润,津液来复'。\"右寸脉趋缓:\"《诊家枢要》'肺脉平和,燥金得制'。\"

【医案二:南北异治案】

《北客南迁案》

晋商王氏,迁居岭南三月,恶寒无汗,头重如裹。查:舌淡苔白腻,脉浮紧而濡。江面雾气凝于其须,如露附草。

石菖蒲剑指《医学源流论》:\"徐大椿谓'南北异治,如量体裁衣'。\"他取两地水土样本:\"晋土干燥,粤地卑湿,当仿《和剂局方》香薷饮法。\"

原方加:

香薷三钱 厚朴二钱

去:

薄荷

六一散改苍术三钱

佩兰叶包药煎煮:\"《岭南采药录》载'佩兰裹药,可祛瘴疠'。\"

辰时服药:\"借胃经旺气化湿,《子午流注》有载。\"

患者周身汗出粘腻:\"《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舌苔转薄白:\"《舌鉴辨证》'湿去苔化'。\"

【医案三:时令药性案】

《渔家女案》

疍民阿珠,每至酉时则发低热,掌心红斑如朱砂。查:舌黯苔黄浊,脉沉涩。药柜中当年所采金银花色泽暗淡。

连翘折取新开忍冬:\"《本草新编》'金银花得岁气者效佳',此花今春逢闰月,当取双倍量!\"她将花蕊置于日晷影中,\"《炮炙论》云'采花以日中,曝干以月华'。\"

原方加:

金银花六钱 丹皮三钱

木通改川木通(纹如车轮)

鲜荷叶包煎

滑石观患者生辰八字:\"乙亥年生,水运不及,今岁金太过,水之子复仇。\"取鲜芦根榨汁:\"《温病条辨》'甘淡复脉'法。\"

酉时热退,红斑转淡:\"《形色外诊简摩》'掌赤渐褪,血热已清'。\"舌下络脉由紫转红:\"《辨舌指南》'瘀化络通'。\"

江面浮尸增多,滑石燃艾测气:\"《松峰说疫》载'艾烟青直者吉,曲旋者凶',今烟呈螺旋,大疫将至!\"

1. 药囊:藿香、苍术、白芷各等分,合《千金方》太乙流金散

2. 井水消毒:贯众、雄黄(微量)悬于井中,\"《肘后备急方》古法\"

3. 膳食:薏苡冬瓜汤,\"《饮膳正要》利湿健脾\"

茵陈教渔童唱诵:\"五月茵陈六月蒿,七月八月当柴烧。早采三日效如金,迟采三日效如草。\"声随江风远播,两岸药农应和如潮。

木通以船桨画江河大势:\"北脉如任督,南络似冲带,用药当顺地势。\"

滑石碾碎五色土:\"黄入脾,青入肝,黑入肾,因地制宜。\"

黄芩指北斗七星:\"吾似天枢,清上焦如斗柄指东。\"

茵陈对望启明星:\"吾如晨星,透黄退浊启少阳。\"

《黄帝内经》悬于药帐正中,滑石银簪点向\"法天则地\"四字:\"今岁治疫二百余例,皆循《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之道。\"

连翘捧出《瘟疫论》手抄本:\"吴有性谓'戾气从口鼻入',故防疫重在芳香避秽。\"

子夜观星,紫微垣中忽现客星犯太乙。滑石青衫鼓荡:\"《开元占经》载'客星犯天医,主大疫',速备万应锭!\"茵陈望着江心升起的磷火,将雄黄粉撒入急流,火光骤绿。药柜最深处,明代所遗《痘疹心法》无风自开,泛黄纸页上\"温毒\"二字血渍斑斑。

江畔药市百幡招展,滑石立于青石高台,展开全年《湿热疫案总录》。三百六十五盏桐油灯沿江排列,每盏灯旁悬一药囊,内盛藿香、苍术、白芷,随波光起伏如星河倒坠。他振袖高诵《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声震长空,两岸药农应和如潮。

【全年医案总览】

春·风温夹湿案

《庚子年二月诊籍》货郎周某,头胀如裹,舌苔白腻。

滑石减至四钱,加防风三钱:\"《温病条辨》'风湿初起,当先疏表'。\"

效验:三剂后头清目明,舌苔转薄白。

夏·暑湿困脾案

盐商夜宴后吐泻交作,舌苔黄浊。

增佩兰四钱、荷叶五钱:\"仿《时病论》芳香化浊法。\"

效验:半日吐泻止,脉转柔和。

秋·燥湿相搏案

北客南迁咳喘,痰黏如胶。

原方加沙参五钱、梨皮一两:\"遵《医门法律》'润燥不碍湿'。\"

效验:旬日痰稀咳止,掌纹复常。

冬·寒湿凝滞案

渔翁关节肿痛,遇寒加剧。

去薄荷,加桂枝三钱、羌活二钱:\"合《金匮》麻黄加术汤意。\"

效验:腊月可出江捕鱼,舌淡红苔薄白。

木通以船桨画江成洛书阵:

- 中央黄土(滑石、苍术健运中州)

- 东方青木(茵陈、黄芩清泻肝胆)

- 南方赤火(连翘、薄荷透散热邪)

- 西方白金(石膏、桑叶肃降肺气)

- 北方黑水(木通、茯苓通利膀胱)

石菖蒲剑指星图:\"今岁客星犯太乙,当增雄黄避秽,然需遵《本草衍义》'雄黄微量,多则伤肝'。\"药童捧出雄黄酒浸泡的艾绳,悬于江船桅杆。

青衫委地,滑石碾粉声如细雨:\"吾本女娲补天遗石,质重性滑。《神农本草经》列吾为上品,凡湿热胶结之证——\"他将粉末倾入江水,浊流立见澄澈,\"正如王孟英言'如石投水,湿热自分'。\"

茵陈携春露自药圃而至:\"《本草图经》载吾'正月茵陈二月蒿',今采于惊蛰前三日。\"她剖开茎叶,青黄汁液染透素绢,\"此汁合大黄为茵陈蒿汤,乃退黄圣药。\"

黄芩振袖现《伤寒论》酒制篇:\"仲景用吾治少阳湿热,需酒炒上行。\"她取二十年陈酿浸泡根片,\"酒制后苦寒之性稍缓,专清上焦。\"

【防疫体系】

三防并举

1. 药囊防疫:苍术、艾叶、雄黄等分,合《千金方》太乙流金散

2. 井水消毒:每井悬贯众三两,《肘后方》谓\"解水毒\"

3. 膳食养生:荷叶粥、冬瓜汤,《饮膳正要》化湿健脾

童子列队唱诵:\"五月茵陈退黄忙,六月滑石通三江。七月连翘透邪热,八月菖蒲辟秽瘴。\"声随江风远播,采药山歌此起彼伏。

连翘捧出新制\"甘露防疫丹\":\"改汤为丸,方便舟商携带。\"

滑石颔首:\"然吴又可《瘟疫论》云'丸者缓也',急症仍当用汤。\"他展开羊皮卷,上绘十二经脉流注图:\"配合子午流注服药,效增三成。\"

茵陈开启樟木医箱,内藏历代手稿:

- 明代《湿热论》残卷,页间朱批斑驳

- 清代王孟英《温热经纬》初版,墨香犹存

- 民初《南岭疫案实录》,蝇头小楷记录大疫

江心龙舟突现,百舸挂\"甘露消毒\"锦旗。滑石执《黄帝内经》登舟,高声诵念:\"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两岸药农齐和:\"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声震九霄,惊起白鹭成行。

药柜最深处,明代青花药罐忽泛幽光,内藏\"万历防疫丹\"完好如新。滑石碾碎古丹化入江水,浊浪立分两道,清者上浮为云,浊者下沉成泥——恰似湿热分消之象。

暮色中,新学徒捧药囊请教。滑石遥指江心明月:\"此囊装天地清气,汝辈当知——\"话音未落,对岸忽现万家灯火,每户檐下皆悬药囊,如星河落地。茵陈轻抚初愈患童额发,掌心茵陈清香与童谣声共绕江月。一叶扁舟载《金匮要略》顺流而下,书页在月光中无风自动,停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篇,浪花濡湿的字迹愈发清晰。

江畔药市千帆竞发,滑石立于百年古榕下,展开金丝楠木医箱。箱内三百六十五格,每格镌刻一味药材名,暗合周天之数。他执狼毫蘸取茵陈汁,在素绢上书\"清浊自分\"四字,墨迹未干,江心忽传来急促鼓声——疍民飞舟来报:\"上游浮尸塞江,腐气弥天!\"

《辛丑年九月疫录》

旬日间,南岭三镇高热者逾千。症见:身目黄染如金,吐衄发斑,舌绛苔焦。老药农指天泣告:\"此乃《瘟疫论》'瓜瓤瘟',自万历年后未尝见!\"

滑石观紫微斗数盘:\"今岁辛丑,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然客星犯太乙,戾气横行——\"他碾碎雄黄测气,\"《开元占经》云'赤气贯月,大疫始生',当急备万应锭!\"

原方加:

犀角一钱(现用水牛角倍量代) 生地黄八钱

去:

白豆蔻、石菖蒲

煎法改鲜藕汁代水

连翘捧出万历古方:\"《痘疹心法》载'温毒发斑,当凉血化斑',需增赤芍三钱、丹皮四钱!\"

子时,黄芩率众燃艾熏船:\"《肘后备急方》避秽法,艾烟需达'三尺不散'。\"

寅时,木通以船桨疏导江流:\"《禹贡》载'导川浚渎',水道通则疫气散。\"

辰时,茵陈教妇孺采鲜蒲公英:\"《救荒本草》谓其'解热毒,治黄疸'。\"

药市惊现\"染色茵陈\",以普通蒿草浸姜黄假冒。滑石劈开茎秆:\"真品断面有星点,《本草图经》图示在此!\"罚伪药商跪诵《本草衍义》三日,以儆效尤。

薄荷携鲜品登船:\"《温病条辨》'银翘散治上焦如羽',今取鲜叶贴敷太阳穴。\"她翠袖翻飞,为千余患者施药,江风过处,头痛立减。

滑石布\"六一散阵\":六车滑石粉围成太极,中央置甘草堆。\"《类证治裁》云'中焦如衡',吾等需平调寒热。\"

木通率船队疏浚支流:\"《水经注》载'水利则民安',今仿李冰凿离堆之法。\"凿通淤塞河道三日,患者小便始通,黄染渐退。

茵陈率药农入深山:\"《本草蒙筌》谓'三月茵陈须带露采',今以竹刀割取,忌铁器。\"

黄芩设雷公炮制坊:九转九晒黄芩片,\"《雷公炮炙论》'酒炒上行,猪胆汁炒入胆'。\"

滑石绘患者经络图:\"手太阴起于中焦,湿热之邪循此上犯。\"他以银针点按尺泽穴,\"《针灸大成》'尺泽主吐衄',刺之可泄肺热。\"

渔童新编药谣传唱:

\"辛丑年,瘟神狂,滑石茵陈守三江。

犀角凉血斑疹退,连翘透热邪无踪。

薄荷清头芩清胆,木通利水有奇功。

若问仙方何处觅,甘露消毒在囊中!\"

声震九霄,竟引白鹭群至,衔艾叶纷落疫区。

连翘捧出琉璃药瓶:\"此乃提纯连翘酯苷,《本草新编》古法结合现代萃取。\"

滑石却摇头:\"《医学源流论》云'药贵适证',提纯虽精,恐失四气五味之性。\"

八旬药农授《采药时辰诀》:

\"春采茵陈夏采荷,秋摘连翘冬挖葛。

滑石需在雷雨后,黄芩要等霜降割。\"

童子以朱砂笔录,存入樟木秘匣。

百日鏖战后,江心浮尸尽去。滑石取初代\"甘露消毒丹\"化入江水,浊浪分道,清者成露滋润四野,浊者凝土肥沃农田。古榕下新立石碑,刻《湿热疫治则》:

上焦宣透贵轻灵,中焦运化衡守中。

下焦通利需果断,三焦分消浊自清。

阴阳和合瘟疫散,甘露普降济苍生。

碑文在月光中泛起药香,历代医家虚影凌空作揖,渐渐融入《黄帝内经》书卷。江风拂过,书页停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墨迹如新。

新学徒夜读《湿热条辨》,忽见萤火聚成\"甘露\"二字。推窗望去,江面渔火如豆,药农山歌隐约可闻:\"采药不怕云岭高,治病何惧瘟神嚣。本草千年传薪火,人间正气自昭昭...\"

————————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 淡黄芩十两 绵茵陈十一两 石菖蒲六两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两

【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息,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证治机理】证乃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湿热壅阻上焦,则发热、咽颐肿痛;湿热滞于肌肉,则肢酸倦息;湿阻气滞,则胸闷腹胀;湿邪下注于肠,则为泄泻;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短赤、淋浊。口渴,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稽留气分,湿热并重之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清利湿热而尤能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伍,针对湿热并重之病机而施治。白豆蔻、石菖蒲、藿香芳香悦脾,行气宽中,芳化湿浊,务求气化而湿化,共为臣药。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清热解毒,透邪散结,消肿利咽;木通清热通淋,助滑石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俱为佐药。王士雄称本方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配伍特点】苦寒芳化渗利同用,上解中化下利并行。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