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Grid Systems Inc. 神经格科技由一批曾参与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项目的工程师与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研究者联合创办。
其创立初衷并非军事目的,而是探索如何利用“分布式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公司最初的愿景是:
“通过低干预、高适配的神经控制接口,实现人脑对动物或机械设备的精准远程控制。”
该技术原计划用于三大方向:
1. 辅助肢体障碍者实现运动意图转译,提高康复效率;
2. 开发与军警单位协同的“神经意志群控系统”,以提升无人机协同效能;
3. 用于农业与灾害救援中的多目标动物控制,比如引导鸽群、犬群或昆虫进行地毯式搜寻。
早期的系统代号为“mindNet Systems” (心网系统),是公司在内部推动的一项名为“生物反馈主控工程(biofeedback mand Initiative)”的延伸实验。该实验致力于构建一个可远程控制小型群体生物(如鸟群、蝙蝠、昆虫)的网络体系,目的是用于探索、搜索与局部扰乱操作。实验初期表现出高度的控制精度,特别是在“基于神经节点同步频率”的定位导航模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随着军方密切关注,mindNet Systems (心网系统)项目被纳入国家安全框架,技术核心迅速进行封闭与加密,并被改造为适用于“战术级生物协同控制”的作战平台。
项目的军事化版本被重新命名为 Neurocore Systems(天脑系统),正式转由军方主导运作。
在末日爆发之后,该系统迅速被转化为一项“生物代理军”工程方案,目标是在传统军力崩溃、指挥体系瘫痪的极端环境下,组建一支无需后勤、无惧伤亡、彻底服从指令的“丧尸作战单元”。
天脑系统利用无线脑波诱导,强制干预丧尸的神经反射,形成“集群控制协议”。
其主要部署方向包括:
1. 作为军方控制区域(如官方避难所)的外围巡逻与战斗力量,压制入侵者;
2. 在敌对区域投放特定频率信号,远程引导“已植入节点”的丧尸群发动袭击;
3. 在多个避难所之间构建“丧尸防线”,阻断未经授权的人员流动;
文件中甚至提到,该系统初期版本是通过手动控制丧尸的方式,由控制器为媒介,但该版本风险高,控制精度不稳定,且高度依赖操作者的反应速度与指令执行能力。后续版本将逐步考虑整合AI技术,实现“高度智能化的尸群军团”。
看到这里,张砺不由回忆起一路上的种种。
肯塔基州时,遇到的所谓的”和平组织,他们使用的就是最初版本的天脑系统。
通过手动操作的控制器,释放特定频率的脑电波,勉强操纵周边的一部分丧尸——那是一种直接、粗暴、但极其依赖人工与设备的控制方式。
那种操控并不稳定,操作员一旦出错或者控制器故障,丧尸就可能失控反噬。
而现在,当他读到这份文档中的后续内容,他终于明白了。
原来——自己在佛罗里达州所遇到的AI体,正是天脑系统升级后的成果。
不再依赖人工,而是集成战术AI,具备决策、感知与环境评估能力,甚至能够调度丧尸资源,制定攻防路线。
张砺继续向下翻阅,很快在文件夹中发现了一份来自香槟市官方避难所b-11的系统日志。
根据记录,b-11避难所最初使用的是手动控制版本的天脑系统,通过控制器引导周边丧尸执行简单命令。但不久后,他们获得了升级后的系统模块,并接入了独立AI体——一个具备指令解析与决策能力的高级计算核心。
日志中提到,自从b-11启用AI体版本的天脑系统后,丧尸的控制精度和响应效率明显提升。原本需要多人操作的监控和调度系统,如今只需由AI进行远程指挥。
更重要的是,该AI具备“异常行为预判”机制,能够基于环境变化和丧尸群状态,主动调整策略,执行战术重组,维持整个避难所外围的生物安全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