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春,许昌的铜雀台刚刚落成,曹操却无心宴饮。他站在台顶俯瞰中原,手中紧攥着一份从荆州传来的急报 —— 曹仁已从南郡撤军,刘备趁势占据武陵、长沙等四郡,孙权则屯兵江夏,与刘备隔江对峙。
“竖子得志!” 曹操将急报揉成一团,赤壁之战的创伤尚未愈合,南方的格局已彻底改写。他失去的不仅是十万兵马,更是一统天下的绝佳时机。如今中原疲敝,幽辽虎视眈眈,江东与刘备势成水火又相互依存,一个前所未有的四方格局正在形成。
此时的天下,已清晰地划分出四大势力范围:
曹操(中原):占据司隶、兖、豫、青、徐等北方七州,虽在赤壁折损惨重,但根基深厚,仍有四十万兵马。只是经此一败,元气大伤,短期内无力南征,只能收缩防线,重点防备幽辽南下和刘备北上。
孙权(江东):赤壁大胜后,占据江东六郡及荆州东部,水师实力天下第一。但与刘备因荆州归属产生裂痕,周瑜多次主张西进夺蜀,却遭孙权犹豫 —— 他既怕曹操趁机反扑,又忌惮刘备在荆州坐大。
刘备(荆州):借赤壁之战崛起,从 “寄人篱下” 一跃成为占据荆州南部的诸侯,麾下有关羽、张飞等猛将,更得诸葛亮辅佐。但地盘狭小,兵力不足,正图谋向益州发展,却又受制于孙权和曹操。
赵宸(幽辽):虽未直接参与赤壁之战,却通过 “暗输硫磺”“战略牵制” 等手段影响战局。此时已稳固控制幽、辽西、辽东三地,拥有带甲十五万,火器优势独步天下,成为制衡曹操的关键力量,其动向备受各方关注。
四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形成微妙的平衡:
曹操视孙权、刘备为 “江东逆贼”,视赵宸为 “边地异数”,却因实力受损,不得不对幽辽采取守势,甚至暗中联络轲比能牵制赵宸。
孙权与刘备表面结盟,实则相互猜忌,为争夺荆州屡起摩擦,却又不得不共同防备曹操 —— 周瑜曾对孙权直言:“若曹操复强,我与玄德必成齑粉。”
刘备夹在曹、孙之间,急需寻找盟友,曾派使者秘密前往幽辽,试探结盟可能,却被赵宸以 “草原未宁” 婉拒 —— 赵宸深知,刘备羽翼未丰,此时结盟只会引火烧身。
赵宸则奉行 “坐观虎斗,平衡发展” 的策略,既向江东出售铁器换取粮食,又默许靖安司向刘备提供曹操的情报,同时加紧在幽州南部修建棱堡,将势力范围悄然向南推进。
这种平衡在荆州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孙权派鲁肃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以 “暂借安身,取蜀后归还” 为由拖延。周瑜欲率军强攻,却突然病逝(实为赵宸通过江东士族散布 “周瑜拥兵自重” 的流言,间接促成其失势)。继任的鲁肃主张 “联刘抗曹”,双方暂时达成和解,却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伏笔。
曹操见状,采纳荀彧的 “二虎竞食” 之计,表奏朝廷封周瑜为 “南郡太守”(虚职),又封刘备为 “荆州牧”,企图激化孙刘矛盾。这一招果然奏效,关羽与鲁肃在益阳对峙,差点兵戎相见,最终以 “湘水划界” 暂时妥协 —— 荆州东部归孙权,西部归刘备。
远在蓟城的赵宸,看着靖安司汇总的各方情报,对陈默笑道:“曹操想让孙刘相斗,孙权想西进夺蜀,刘备想北拒曹操东防孙权,他们都没空理会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