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公历393年的兖州地龙翻身,冀州也富庶起来。
虽然说兖州地龙翻身主要靠京州、徐州和豫州的援助,可雍州、凉州、幽州、并州、吉州、箕州,可全是冀州援助的。
杨彪的结论是:能够应对“四年五灾”,大汉新制与新型农具,二者缺一不可。
没有新型农具,大汉粮食产量不会提升那么多。
而且在小冰河期初始阶段,气温连年下降,极大的可能粮食还会减产。
没有大汉新制,大汉民众就不会有那么高的耕种热情,哪怕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也必然提高的有限。
关键是大汉新制遏制了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盘剥农户与佃户。
否则的话,趁着天灾不断,世家大族必然会大肆出手,哪怕过程中世家大族会施粥救人,可灾难过后,大汉的流民会数十倍、数百倍的增加。
流民没房没地,要想活下去,便只能造反,然后给风雨飘摇的大汉捅上致命的一刀。
杨彪的说法得到了崔烈、马日磾的高度赞同。
他们两人也开始说起大汉新制的先进性和巨大的优势——有时候,先进并不代表着优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优势才能显现出来。
转眼间,崔烈和马日磾已经在热烈地讨论起大汉新制的具体细节了。
可见,这些前朝旧臣这几年中,没少研究大汉新制,甚至可能是在集体研究。
从这些话中,蔡成也听出这些朝堂重臣的不同凡响。
他们无论说什么,都会追根溯源,再由源头具体到推行过程中的问题,然后便会提出一项项的具体措施。
蔡成心中暗道:“看来得尽快起复这些人,得让他们为大汉继续发光发热。”
于是,蔡成打断了二人的讨论,笑问:“文先公、威考公、翁叔公,以诸公对大汉新制的了解和理解,大汉新制能否回答桑弘羊的‘盐铁三问’?”
盐铁三问,是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时期,辅政大臣桑弘羊,向来朝辩论的贤良文学(民间的读书人)提出的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财政来源之问,应急储备之问,公共事业之问。
当时的贤良文学们,想废黜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尤其是废除“盐铁酒官营”的政策,美其名曰“只有藏富于民,方能兴盛大汉”。
桑弘羊的“盐铁三问”,直指一国之命脉,一直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我泱泱华夏,才用改革开放的成果,回答了这三问。
不过,在笔者看来,伟人时代虽然没有明确回答,却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桑弘羊三问”。
想想看,中华民族改革开放后,快速崛起的基础从何而来?
那是在伟人的号召下,几代人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奋斗,在中华大地上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
至今,整个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占全了联合国工业分类的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
蔡成提出的问题,让杨彪、崔烈、马日磾这三位仅剩下的前朝三巨头,目瞪口呆,不能自已。
半晌后,杨彪才不可置信地反问:“大汉新制解决了‘桑弘羊三问’?”
谁知蔡成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是否解决了‘桑弘羊三问’,目前尚不能下定论。这个课题便交给诸公如何?大家在伴随陛下巡察的闲暇时,可结合大汉新制,共同商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