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城被攻破,卢俊义武松领大军继续进攻,又连克数城直将高丽人打的望风而逃。
而李俊在海上对高丽的封锁可谓是达到了极致,凡是高丽船只,只要下海必击沉,高丽人必葬身大海。
大梁的军事行动,终于让高丽李氏皇族慌了,现任皇帝名为李淦,得知边境奏报后,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这些大臣里姓李的占了三分之二,因为这位李淦为人继位吝啬,有功之臣的封赏从不涉及爵位金银,只是赐于国姓,导致现在李姓在高丽泛滥。
李淦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手中紧攥着边境传来的战报,指节都因用力而泛白。下方的大臣们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整个朝堂弥漫着一股压抑得近乎窒息的气氛。
“诸位爱卿,大梁如此猖獗,连连攻克我数座城池,如今海上也被封锁,我高丽该如何应对?”李淦终于打破沉默,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既愤怒又恐惧。
这时,一位姓李的老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拱手说道:“陛下,大梁来势汹汹,我军连番受挫,士气低落。依老臣之见,眼下可先派使者前往大梁求和,许以重利,暂解燃眉之急。”
李淦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不甘:“求和?难道要朕向那大梁低头?朕咽不下这口气!”
另一位李姓大臣也站了出来,附和道:“陛下,求和并非长久之计,但当下局势危急,不失为缓兵之策。待我高丽整顿兵马,再图反击不迟。”
“哼,说得轻巧!那大梁会轻易答应求和?若他们狮子大开口,朕又当如何?”李淦怒视着群臣,心中满是烦闷。
朝堂上顿时陷入一片沉默,众大臣面面相觑,无人敢再言语。李淦看着这群平日里只会阿谀奉承的臣子,心中一阵厌恶。
许久,又有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要不从国内调集兵力,加强边境防御,与大梁决一死战?”
“调集兵力?谈何容易!如今国内兵力分散,且经此一战,人心惶惶,仓促调集,能有几分胜算?”李淦冷笑一声,对这个提议嗤之以鼻。
就在众人僵持不下之时,一名侍卫匆匆闯入朝堂,跪地奏道:“陛下,不好了!大梁军又攻克了一座城池,正向王都逼近!”
李淦听闻,身子猛地一晃,差点从龙椅上跌落。群臣顿时乱作一团,有的惊慌失措,有的唉声叹气。
“都别吵了!”李淦怒吼一声,强打起精神,说道:“传朕旨意,即刻招募新兵,加强王都防御。同时,速派使者前往大梁,求和之事,再议!”
众大臣无奈地应了一声,各自领命而去。李淦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朝堂上,望着殿外阴霾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忧虑与绝望,不知高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心情烦闷的李淦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后宫,往日里那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宫殿,此刻在他眼中却毫无光彩。